轉載自攝影之友
學攝影一段時間,能了解一般單反相機上會有哪幾種自動對焦模式,大概掌握要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轉換使用,或許也懂得手動選擇對焦點來達到更準的對焦效果。除了這類操作基礎外,關于對焦還需要知道什么呢?來看看這4點小知識,了解后想必對相機的對焦系統(tǒng)有更深一步的認識。
1.自動對焦力可通過軟件更新升級
相機的對焦能力,難道不是在它出廠的時候就決定好了嗎?一般來說,的確是這樣,相機在出廠時搭載了什么樣的AF模組,決定了相機將能擁有什么樣 的自 動對焦功能。不過有時也會出現某些相機盡管搭載了最新開發(fā)的自動對焦模組,廠商可能會因為某些商業(yè)上的考量,一開始先選擇“封印”其一部分的能力,等到適 當的時機,再以韌體更新的方式“釋放”它。 舉個例子,之前Canon EOS 5D Mark III的中央對焦點,可作用的最大光圈在f/5.6以上的鏡頭,但如果使用增距鏡的話,像400mm f/5.6這類鏡頭的最大光圈就有可能降到f/8,然而此時中央對焦點就可能失靈。對此,Canon便是采取軔體更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所以,入手一臺相 機之后,也可多留意官方網站上是否有對應機種的韌體更新,可預先排除一些可能遇到的功能問題。
2.有一種問題叫做“跑焦”
或許在這里的不少玩家都出現過鏡頭跑焦的問題,拍攝前明明就合焦了,為什么拍出來還是糊的呢?當排除像手震之類的自身技術因素后,這應該就是最 終的 原因了。跑焦有分成兩種,一種是由于相機內結構設計有所偏差而產生,在一些高階機種中會自帶“自動對焦微調”的功能,讓使用者可針對不同的鏡頭進行焦距微 調,并將對應數據記憶在相機機身內,也可結合鏡頭校正器來解決問題。 另一種可能是鏡頭本身鏡片結構的問題,尤其是大光圈鏡頭中最容易產生這樣的狀況。因為大光圈鏡頭自動對焦時總是在全開光圈的情況下對焦的,球面鏡邊緣容易 存在像差的問題,使所判斷的對焦點與之后實際縮小光圈拍攝時的對焦點有所誤差,導致焦點偏移的狀況。遇到這樣的狀況,建議還是以縮小光圈的方式拍攝,讓景 深夠深,以包容焦點偏移的狀況,或者直接采取手動對焦的方式拍攝。
3.自動對焦系統(tǒng)在水平方向上比較靈敏準確
現在大多數數碼單反相機的自動對焦系統(tǒng),基本上都搭載有一字型的自動對焦感應器,并在其基礎上發(fā)展成十字或雙十字型的自動對焦感應器??匆恍﹩?反相 機的自動對焦點分布圖,會發(fā)現其中的一字型對焦感應器,大多是以縱向的方式排列,所以應該是在豎直方向上比較靈敏?這樣的想法是錯的,這些感測器盡管是縱 向排列,但其實是對橫向線條的反應較靈敏。這樣的情況,在追焦的時候表現比較明顯,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拍攝物是在水平方向上移動,追焦成功率較高。但 如果上下或前后,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出現遲緩或抓不到焦等狀況。
4.巧用超焦距拍出銳利清晰的影像
超焦距手法,比較常用在風景攝影中,為了要保證拍攝畫面中整體清晰,會選擇一定距離外或無限遠的景物進行對焦,以預先把拍攝畫面中的景物預先納 入景深之內,節(jié)省對焦時間。其實超焦距亦可透過景深表尺、數學公式、線上工具,甚至是專門APP來測算景深范圍,以參考對焦。 以往一些老手動鏡頭上會印有景深表尺,供使用者對焦參考,不過現在大多數自動對焦鏡頭上已比較少見,在街拍的時候使用這個技巧,你不用再去考慮對焦點的切 換,隨手按快門,比自動對焦還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