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寺位于商州西南商熊公路18公里處,距熊耳山4公里,古稱上秦川。金陵寺鎮(zhèn)因金陵寺古剎而得名,山川秀美、物產(chǎn)豐富、人杰地靈,是商洛的歷史名鎮(zhèn),昔日與柞水的紅巖寺、楊斜的松云寺、東龍山的東岳廟、城內(nèi)的大云寺、城西的二龍山古廟、五峪川的歇馬殿相媲美,建筑風格和規(guī)模僅次于大云寺而遠遠超過其它寺廟。金陵寺現(xiàn)為金陵寺鎮(zhèn)政府所在地,每遇農(nóng)歷雙日逢集,是金陵寺人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中心。
金陵寺古剎地處金陵寺北坡之下,坐北向南,寺河和上秦古道從寺前穿過,騾馬隊東來西往,交通便利。因為依山傍水,加之東山較高,北坡較低,每當晨曦初露,紫霞浮頂,蒼靄橫腮,紫氣騰騰。金陵寺的名聲之所以大,說是沾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光。
元末戰(zhàn)亂,民不聊生,至正(1341—1368)年間,安徽淮河一帶旱蝗連年,百姓餓死倒斃者十之五六。鳳陽農(nóng)家子弟朱元璋的父母兄長半月內(nèi)相繼死去,家破人亡,只好投靠皇覺寺的叔父。然而亂世大災(zāi),皇覺寺被災(zāi)民吃得水斷糧絕,寺僧隨之云流星散,叔侄二人云游乞討。三年之后,叔父把侄兒又送到皇覺寺棲身,自己到了商州上秦川,見一古廟沒于荒草,雖久經(jīng)曠廢,卻場地儼然,遂披荊斬棘,除茅結(jié)寺,焚香潔戒,修舉廢墜。這個苦僧就是朱元璋的叔父定慧禪師。定慧禪師崇尚儉樸,熱衷民間公益,修官道,筑河堤,插風柳,栽柏樹,挖水井。十七年后,投奔郭子興的朱元璋做了皇帝,遂號令天下人尋找叔父,讓其到金陵(南京)享榮華富貴,但叔父不允,只得同意仍在上秦川做主持,朱元璋親題“金陵古剎”匾額,撰一對聯(lián)“長空天鏡佛陀自在大乘車,高臺白云香露永存密宗盤”,并題一牌位“如朕親臨”,字跡端莊古拙,赫然耀目,州官縣令遇見均磕頭參拜;御賜很多土地為廟產(chǎn),兼理農(nóng)耕,一時香火復興,金陵寺聲名遠播。
年復一年,到清嘉慶年間,古剎年久失修,加之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三月進行規(guī)模最大的重建,現(xiàn)二殿大檁下板墊處有“大清嘉慶歲次丁丑桃月上浣之吉闔社人重修”字樣佐證。寺院長老,僧侶俗眾,四方鄉(xiāng)鄰,社會名流,商鋪老板集資捐款,踴躍參與,上秦川人全力支持制磚燒瓦,砍伐木料,擔運白灰,聘請能工巧匠,設(shè)計重建了四進12間大殿及別有韻味的六角鐘樓,在東邊修建了戲樓一座,僧房一院計20余間,東北有香客宿舍,灶房、碾房、磨房、倉庫、牛圈計12間,加上之前留下的古柏和水井,又植竹子,栽了名貴花木,挖了魚池,從而形成了占地30余畝,殿殿相通,屋屋互連,蔚為壯觀的寺院。二殿前有八座石碑,記載著金陵寺重修的歷史和各方居士捐贈、建筑的功名。所拆舊料廢物再用,在洞坡對面重修廟宇,1967年拆毀,并入寨凹廟,后被熊耳山中學改為校舍,1970年移至東窯村,現(xiàn)已廢除,寨凹廟夷為平地,不復存在。
金陵寺古剎建筑宏偉,設(shè)計獨特,結(jié)構(gòu)嚴謹,檐牙尖聳,樓閣環(huán)抱,殿內(nèi)方磚鋪地,院庭青石相嵌,曲折長廊,雕梁畫棟,色彩顯明,壁畫典雅,形象生動,泥塑神象,栩栩如生。前殿匾額“金陵古剎”古拙凝重,戲樓上有“鶯歌燕舞”字跡鳳舞龍飛。每殿格門欞窗,有水墨板畫,左邊為菊梅二幅,右為蘭竹二幅。壁畫內(nèi)容有二十四孝圖、《封神演義》等,現(xiàn)仍清晰可辨。
六角鐘樓高一丈八尺,六柱著地,樓頂猶如西安鐘樓,聚處如鉤,角檐相湊若斗,五脊六獸,古樸大方,精美堅固。懸有一口鐵鐘,高六尺,口徑二尺八寸,上有銘文,鑄工精細,六角有小鐵鐘六個。每逢初一、十五,長老撞鐘,聲音渾厚、悠揚,上秦川各社幾乎都能聽到。金陵寺的戲樓無論是從建筑原理到聲學原理,都堪稱一絕。金陵寺的全部建筑、泥塑、雕刻、繪畫、祭具、碑文、書法,都達到高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