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布魯塞爾2月8日電 隨筆|布魯塞爾槍擊再敲歐洲安全警鐘
新華社記者潘革平
2月6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40個社區(qū)委員會發(fā)表一封《布魯塞爾不能再等待》的公開信,聯名呼吁政府迅速采取行動,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暴力犯罪與社會失序問題。
公開信指出,布魯塞爾在短短3天內接連發(fā)生3起槍擊案,而2024年全年已記錄的槍擊事件達89起、共造成9人死亡。與2022年的56起相比,這一數字顯著上升。布魯塞爾的街頭暴力已不再是個別事件,市民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就在公開信發(fā)表當晚,布魯塞爾再度發(fā)生槍擊事件,一人不幸喪生。這一事件不僅凸顯比利時首都治安形勢的嚴峻,也將歐盟總部所在地的暴力犯罪問題推到聚光燈下。
布魯塞爾的情況在歐洲并非個例。數據顯示,瑞典2023年有53人在槍擊事件中喪生,幫派暴力事件激增,其影響甚至波及挪威、丹麥和芬蘭等鄰國。德國同樣面臨嚴峻挑戰(zhàn),2023年犯罪數量激增至約600萬起,較2019年增長了9.3%,其中暴力犯罪和入室盜竊案尤為突出。法國2023年的犯罪數據也持續(xù)攀升,殺人案超過千起,性暴力犯罪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國際刑警組織的數據顯示,歐洲毒品販運和有組織犯罪近年來大幅增加,毒品販運活動已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有組織犯罪集團對當地政府構成直接威脅,其暴力手段越發(fā)殘忍。此外,洗錢、網絡犯罪等也日益猖獗。
暴力犯罪頻發(fā),折射出歐洲社會治理多重困境交織。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首都大區(qū)由19個都市區(qū)構成,警務管轄權的分散導致犯罪打擊行動難以協調。盡管市長聯席會議提出建立“聯合指揮單位”的構想,但各都市區(qū)間的權責劃分與資源競爭始終阻礙著實質性進展。這種地方治理的碎片化,凸顯出比利時在地方治理方面所面臨的挑戰(zhàn)。
更深層矛盾在于安全戰(zhàn)略失衡、經濟疲軟與社會分裂。歐洲國家過于重視外部軍事對抗,忽視了內部社會安全的基礎。烏克蘭危機爆發(fā)后,包括比利時在內的眾多歐洲國家將大量資源投入對烏軍事援助,導致本國民生支出大幅削減。能源價格飆升、制造業(yè)外流加劇了貧困問題,布魯塞爾貧困率的上升直接為犯罪提供了肥沃土壤。地方治安投入不足、司法改革滯后,進一步導致了安全問題的惡性循環(huán)。
面對這一困境,布魯塞爾40個社區(qū)委員會呼吁,安全必須植根于社會團結之中,通過簡化警務協作機制、制定包容性移民政策等措施,逐步恢復社會秩序。此外,歐洲國家必須重新平衡安全優(yōu)先級,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社會建設與民生改善中,以重建社會信任和提升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