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內蒙古烏海市,一處正在進行的“滅火工程”。遠處,采煤遺留下來的小山一樣的煤矸石和渣堆在燃燒。
煤礦自燃是數(shù)十年來的行業(yè)冷門問題,隨著煤炭價格暴漲,被大火多年吞噬的地下煤層不再被漠視。煤田滅火被重視。
2007年,內蒙古的火區(qū)治理工作全面展開。根據(jù)規(guī)劃,將在2011年達到控制標準,2012年達到熄滅標準。運動式的大規(guī)模滅火工程鋪開,并成為地方政府領導班子“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考核內容。
不過,滅火工程開展中,存在監(jiān)管問題和管理的相對滯后,而“以采養(yǎng)滅”的滅火體制,滋生出逐利鏈條。一些“滅火工程”真假莫辨,一些企業(yè)借“滅火”掠奪煤炭資源。
“轟”,一聲沉悶的巨響從腳底傳來,地皮顫抖,烏海市海南區(qū)公烏素鎮(zhèn)復興社區(qū),閆良家磚木結構的房子抖動了一下,玻璃嘩啦啦作響。
這是9月11日下午5點左右。房子里,包括本報記者在內的人嚇得從凳子上跳起來,“6級地震一般”,人們形容。
一名來自寧夏吳忠的農(nóng)民工在躲炮時,被飛石砸傷。
炮聲過后,閆良抬頭看了看臥室墻體上的裂縫,“又長大了一點”。他已習慣了這炮聲。
炮聲源自離閆良家不到百米遠的一個“滅火工程”,采用剝地皮挖煤方式“滅火”。
曾在煤礦滅火隊工作過的老礦工閆良,并不認為自家附近“剝地皮”(也稱“扒山皮”)的人真的在滅火。
閆良說,煤礦滅火要么打鉆孔向地下煤層注泥漿等材料,要么把著火部分挖掉,然后用黃土覆蓋。“而我們家四周的‘滅火工程’,越挖越深,還開山放炮,分明是借滅火為名挖煤。”
9月10日,復興社區(qū)覆蓋在煤塵里。109國道穿越社區(qū)中間。載重50噸的大卡車滿載煤塊,一輛接一輛,呼嘯而過。
對于復興社區(qū)3000多名居民來說,過去他們被“紅色”的煤火威脅,但現(xiàn)在又被“黑色”的煤灰包圍了。
這是整個內蒙古正在開展的龐大煤田(煤礦)滅火工程的微小一角。2007年開始,內蒙古對煤田火災全面治理。
小煤窯泛濫煤火縱橫
一些小煤窯著火了,沒人認真滅火,甚至一封了之。著火小煤窯逐漸形成燃燒中心
59歲的閆良說,他沒想到煤礦滅火這工作有一天會成為暴利行當。
他是海勃灣礦務局(1998年后并入神華集團)公烏素礦的老職工。1987年12月,在一根手指殘廢后,他從采礦隊調到通風隊,分在灌漿組。灌漿組10人,工作是專責煤礦防滅火。
當時的方法是灌黃泥漿。閆良說,按規(guī)范,當一個煤井采完后,灌漿組就會使用高壓水槍把稀泥灌進采空區(qū),然后封閉井口。這樣可以杜絕井內殘留的煤柱接觸空氣自燃。
閆良在灌漿組干到1993年。在他的記憶里,6年時間他們真正灌漿工作“不過一兩個月”。
“整天打撲克去了。”閆良回憶,“上面來檢查了,就灌兩天。”
“如果都按國家的要求做,地不會陷,地下煤井也不會著火。”9月11日,閆良對當年打撲克的日子有點后悔。
后來,煤礦越來越不景氣,工資幾個月發(fā)不下來,公共廁所的窗戶鋼筋都被工人拆了賣錢。這時期國有大礦紛紛辦起“三產(chǎn)”。大煤田的邊角料都被承包出去,挖小煤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