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來自重慶的鄧師傅望著腳下飛速駛過的高鐵試車。他在完成滬杭高鐵“固定端刺”工程后,將離開,無緣目睹正式通車的一刻。
8月20日清晨5點30分,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勞作了一夜的黨澤升在墩身平臺上,給女兒發(fā)短信。
滬杭高鐵施工最關鍵時刻,也是高溫酷暑最“猖獗”的季節(jié)。8月29日,為了消暑,一工人把床搭到了室外,以求清涼地打個盹兒。
“寶貝,爸爸快回來了!”勞作了一夜的黨澤升,給遠在陜西平利的6歲女兒發(fā)去一條短信。來滬杭高鐵大半年了,澆筑完最后這根29米高的“墩身”后,他就可以回家和家人團聚了。
滬杭客運專線高鐵今日正式開行,曾經奮戰(zhàn)在這條158公里“戰(zhàn)線”上的5萬多建設者,跟黨澤升一樣,在完成了他們的建設使命后悄然離去。
僅用一年半時間就締造出一個世界高鐵的最高時速——416.6公里,這是怎樣的節(jié)奏、怎樣的速度?
工地上各工種之間的作業(yè)銜接,猶如高鐵線上對接的鐵軌,天衣無縫;建設者“手舞足蹈”的工作場景,更仿佛走進了一個絕妙雜技團的排練場。
在滬杭高鐵建設中,他們創(chuàng)下進場最快、征遷最快和工程推進最快三項高鐵建設新紀錄,他們是一群制造速度的人。這群人中,年紀最小的不到20歲,最大的60歲出頭;有的在這個行業(yè)干了幾十年,有的則是不到一年的新手。
37歲的鄧文斌,來自重慶萬州,他和道路、橋梁打了11年交道,說起重慶江津大橋,令他無比自豪:“別的我不會干,只會筑路、架橋,交通二處的檔案記載著我。”滬杭高鐵的建設隊伍里,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他們是一支名副其實的“鐵軍”。
“日與夜”,對建設者來說是陌生的。工程進度,不會因為嚴寒酷暑而暫停,也不會因為刮風下雨而減緩。
拋父母、別妻兒,高鐵建設者大多遠離故土。在鄰近杭州的高鐵工地,許多建設者在工地1年多,卻連西湖都沒去過,不知道杭城是個啥樣。小戴今年24歲,重慶交通大學畢業(yè),2009年7月投入到滬杭高鐵杭州7標段的建設中。一年多來,只回過一趟家。“想家,不能回家是最痛苦的!”前幾天,小戴接到前往青島的上級指令,他又將開始新一輪的高鐵奮戰(zhàn)。
從今天開始,滬杭高鐵上飛馳的車燈將代替過去600個日夜里工地上的照明燈,而這些被稱頌為“英雄”、“力量”、“基石”的高鐵建設者,將默默地繼續(xù)用汗水和體溫捂熱中國的“高鐵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