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果不是三毛離去,這份情感,是否有可能?“在那個年紀,我可能不懂。”面對《國際先驅導報》的提問,眭澔平回答得十分迅速而堅定,“雖然說會有悔恨、會有遺憾,可是如果一定要我回到那個時空,在那樣一個年紀,我可能還是不懂,就算她告訴了我,我也可能以為她在開玩笑,更何況,我們之間根本不會有這個機會,她是不會說的,她身上有極為克制的一面。”而對于當年正下決心放棄優(yōu)裕工作、被前途和命運的煎熬搞得輾轉反側的眭澔平而言,他的語境,與三毛的心境,相差17歲。
所以司馬中原也在序言中寫到:澔平的資質是一流的,但他在灑脫上,略欠三毛一籌。三毛未能走過的路,他要去走;三毛未能達成的遺愿,他要去完成。他放棄高薪,旅行各國,朝夕不忘繼三毛的“遺志”,但其所得乃為“傾家蕩產,自得其樂”而已。
到頭是一場空
在這本書附送的CD里,你可以聽到三毛生前留給眭澔平的電話留言,對于許多內地讀者而言,這怕是第一次聽到三毛的聲音——這恐怕不是那么令人感到舒服的經(jīng)歷,點開音頻,刺刺拉拉的電流結束,突然一個娃娃一樣的聲音響起,甜膩、透明、紫色。而那句“澔平,到頭來是一場空”,直到她的聲音低下來,你才會相信,這是三毛。
她也用這樣美好的聲音說:“如果有一天我想自殺,都是因為我太熱愛生命了。”
事實上,直到今天,關于三毛是否自殺,為何自殺的爭議和猜想,從未消失。而在眭澔平的理解中,三毛既非死于絕癥也非情感所困,而是因為“憂郁癥”。那個時候,臺灣尚沒有憂郁癥這一概念,而三毛以自己的死,成為其體驗者——從荷西撒手人寰起,三毛便一直被嚴重的失眠和身體的困頓困擾,長達12年。
“三毛的心靈感應極強,不只在寫作的細膩思維上,也同樣在于三毛對于自己可能的‘人生大限’上。”眭澔平說。
一種亙古的孤獨
20年,終于寫完了這封永隔時空的長信。當被問到是否會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受時,眭澔平說,沒有。因為無論如何,三毛會永遠睡在他心里的某個角落。
但他的的確確在心中,升起一種永恒的孤獨感。
這種感覺,類似于當年黛玉葬花——今日我為三毛做的事,他日又有誰會為我做?
遺憾的是,直至成長至當年三毛仙逝的相當年齡,眭澔平仍未能再遇見自己的另一個三毛。當年路遇知音,卻不知她是,反以為朋友總如過江之鯽,抓住一個是何其簡單而快意的事,但事實上,三毛之后,眭澔平再無“同志”。每每想到這點,都唏噓不已。“未來如果再碰到,或許不會再讓自己像當年那樣在乎別人的眼光與評論,但是,到底自己是不是真的就能跳開兩人年齡差距的顧忌,不拘束于兩人都是公眾人物的壓力?”關于這一點,眭澔平同樣坦言,縱使內心有再多的鑰匙,也永遠打不開這個房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