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教誨像一盞燈,為我照亮前程;爸爸的關懷像一把傘,為我遮蔽風雨。父愛如大山巍峨,如藍天深邃曠遠……
每當誦讀這些獻給父親的詩句,許多人心里都會涌起一種神圣又溫暖的情感。古今中外,父與子不僅意味著血脈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延遞。
然而,在當下中國社會,卻有一個詞讓父愛蒙塵。“拼爹”——被抽離了情感的“爸爸”被徹底物化,“我爸是××”成了孩子人前炫耀的身份、人際往來的資本、人生進階的工具。而被“拼”的父親們,肩負著孩子們的期許,奔忙著、掙扎著,疲憊前行。
1爸爸總是那么忙
——重物質給予,輕情感溝通。教養(yǎng)過程中“父職”的缺位,阻礙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爸爸昨晚又走了,10天后才回來,不過他答應給我買新‘魔獸’”。5歲的新新是個聰明的北京小男孩兒。他的爸爸是個推銷員,十天半個月才能回一次家。媽媽在外企,早出晚歸,來去只能吻吻夢中的兒子。5年來,一直是姥姥、姥爺帶著新新,爸爸對他來說陌生又威嚴。
“我也想過轉行,也知道該多陪陪孩子,可現在就業(yè)競爭這么激烈,家里沒什么根基,不敢輕易換工作。有100多萬元的房貸沒還,還得給孩子攢一大筆教育經費吧。我努力打拼,還不是為了他將來有個好基礎。”新新爸說。
許多家庭面臨同樣的兩難。調查顯示,目前在北京有70%的兒童被隔代教育,在全國則接近五成。有的三代同居,有的父母則干脆把孩子送回老家。
和其他留守兒童一樣,河南信陽的13歲少年小鐵,從小跟爺爺住。小鐵自閉而暴躁。“小時受人欺負,為爸爸不在身邊難過。現在他回來了,我也懶得理他。”小鐵說起父親很漠然。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經商,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絕大部分家長雖然非常關心孩子,但他們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員韓嘉玲的一項調查顯示,對于流動兒童的學習,只有26%的家長經常檢查學生的作業(yè),57.2%的家長有時檢查學生的作業(yè),16.8%的家長從不檢查學生的作業(yè)。在孩子過生日或“六一”兒童節(jié)時,家長帶孩子出去玩的比例也僅有15.4%。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伍新春指出,家庭教育中父職缺位,會導致孩子抑郁冷漠等情緒、情感問題,攻擊性強、缺少同伴等社會行為問題,以及注意力分散、反應遲緩等學習問題。“調查顯示,父親缺席教育或參與較少的孩子,存在反社會傾向,人際交往能力弱,認知發(fā)展水平低下等,中國有60%以上的失足少年與隔代教育有關。”伍教授說,目前國內0—18歲的學校教育均以女性為主導,因此冒險精神、攻堅意志等這些男性的陽剛特質尤其需要父親在家庭教育中予以補償,否則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父親不僅是‘面包提供者’,更應是孩子的精神導師!”伍新春說。
然而,無論城鄉(xiāng),普通百姓的生活壓力那么大,爸爸們總是那么忙!與父親促膝談心、書信往來、亦師亦友的記憶,似乎已成為日漸模糊的歷史剪影。
2“好爸爸”真難當
——從幼兒園到考研究生、找工作、晉級升職、買房買車,不靠拼搏靠“拼爹”,已從潛規(guī)則演化為顯規(guī)則
邱云明在備考研究生,家里已托關系找到了導師,國慶后讓他去北京接受單獨輔導。“我覺得這沒什么不妥,不靠關系,跨??佳须y上加難。”他說。不僅考研存在“人際直通車”,如今從小學擇校、高考加分到畢業(yè)求職乃至單位晉級,“拼爹”的影子無處不在。
據對西部某省會公務員隊伍的一項調查顯示,父母是“公務員”的比例最高,達到33.3%,父母是“普通職工”的占26%,而父母是“進城務工人員”的比例最小,僅占2.8%。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馮軍旗為撰寫博士論文,曾在中部某縣掛職鍛煉兩年,他調查發(fā)現,一個副科級及以上干部總共才1000多人的農業(yè)縣,竟然有161個家族關系網分布。直系、旁系、聯姻……只要進入這個關系網,仕途便一帆風順。
專家指出,教育和因教育而獲得的技能,是現代社會主導社會流動的最重要機制。過去,平民或農家子弟改變命運的主要路徑是:家庭貧困——發(fā)奮讀書——考上大學——順利工作——改變家境。但現在這一傳統(tǒng)的底層向上流動模式已被打破,由于缺乏科學公正的人才評價體系和充分競爭的人力資源市場,教育投入的價值并未充分體現。生而平等的個人奮斗正在和“生而不公”的戶籍、家庭出身、人際脈絡等,進行著艱難的角力。
“好爸爸難當!”程軍在地方一家事業(yè)單位工作,女兒今年讀初三。“有點根基門路的父母,甭管孩子咋樣,都能進大企業(yè)、進機關,咱孩子不差,不能輸在父母‘不給力’!”程軍說,除了教育費用、鋪墊人際關系的開銷,他還想給孩子攢一筆買房子的錢。“房價這么貴,起碼也得幫個首付款吧。”
對普通百姓而言,做個“好爸爸”,除了要面對無權無勢的無奈,還要面臨經濟上的重壓。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徐安琪研究員對上海市徐匯區(qū)746戶家庭進行的調查顯示,1/3以上有兒子的家長認為應全力幫助兒子解決住房費用,無兒子的父母也有15%認為應盡力承擔女兒的住房費用。“成年子女潛在的延伸撫養(yǎng)成本難以估量。”徐安琪說,調查中,有很多隱性“傍老”是無法用具體數字來統(tǒng)計成本的。“即便父母為子女解決或部分解決了購房款,他們還要擔負子女下一代的養(yǎng)育費用。經濟成本尚可估算,父母為兒女付出的時間成本、健康成本、精神成本,卻是遠遠無法統(tǒng)計的。”
為這一“拼”,程軍白天上班,晚上兼職加班,40多歲的年紀,已經疲態(tài)盡顯。
3讓父愛回歸本真
——深化公共服務改革,讓孩子的人生起跑線更加公平;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競爭,暢通個人價值實現渠道
在北京做小買賣的湖北農民徐德財,把8歲的女兒送進了肖家河打工子弟小學。“她的普通話比我們說得好,將來不會被人歧視;她知道蛋撻、肯德基,知道怎么和人說話,不像留在老家的孩子那么怕生人。”徐德財說。
但徐德財也有煩惱,打工子弟小學的課外活動很少。“我們也想讓孩子全面發(fā)展,但社會上30塊錢一個小時的舞蹈班、2000塊錢一學期的奧數班,我們還是上不起。就算有錢,我和他媽一天到晚忙生計,也沒辦法接送她。”徐德財說,改變命運,要靠好幾代人努力。對于教育女兒,他已經盡力了。“窮人的孩子沒法‘拼爹’,我跟妮子說,肖家河比不上北京孩子的學校,但畢竟強過老家的學校,好好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都陽指出,教育的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社會各階層正常流動的主要途徑。盡管國家的轉移支付力度很大,但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的教育供給失衡狀況仍在延續(xù)。“教育干預要向更深層次發(fā)展,比如加大補貼力度,補償普通工人工資上漲所導致的教育機會成本的增加。”都陽說,此外,完善戶籍、就業(yè)、社會保障等制度建設,對于保障公民人生的起點公平,也至關重要。
除了對公共投入機會均等大聲疾呼,人們也希望暢通渠道,打破身份背景的壟斷,靠自己的能力實現自身社會價值。
“你憑爹加分,我就可能落榜;公務員子女被優(yōu)先錄取,別人就只好另謀出路;你家孩子搞到保障房,我們就只好當房奴。”北京市民劉大姐說:“這是以權謀私。”
專家指出,加大法制建設力度和反腐倡廉力度,在高考錄取、求職招聘、干部任用、保障性住房分配之類的公權資源的行使上,遵循公平公開、平等競爭的原則,對違規(guī)者嚴懲不貸。只有堅持公平正義,才能實現社會財富和資源的合理分配。
用“拼爹”代替“拼搏”的物質游戲,扭曲了親子關系,侵蝕一代人的成長教育;加劇了階層固化,動搖著社會和諧發(fā)展的根基。這是家庭之痛,時代之殤。
請讓父愛回歸本真。(記者曲哲涵)
拼爹讓人輸不起
富子梅
●唯背景論,將嚴重損害公平公正的社會發(fā)展基石,繼而引發(fā)效率的損失。打破唯背景是取,離不開制度的土壤。一個健全的制度是保證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根本
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冬子有兩場同學聚會都沒去參加。“沒情緒,孩子的上學問題沒解決好,很沒面子。”冬子家女兒今年上初中,想去離家較近的一所市重點,但最終沒去成,按照電腦派位去了一所普通中學。“是我這個當爸爸的沒本事呀,一個小小的公司職員,既沒錢也沒權,想花錢請客都請不到關鍵人物,真悲哀,真對不起孩子呀!”
義務教育階段升學不考試,這聽起來很輕松,但事實上考驗的是一個家庭的綜合實力。既要有強有力的社會關系,還要不差錢,該出手時能大方出手。冬子雖盡全力動用了所有的親戚朋友同學關系網,但始終沒找到跟學校領導較為直接的關系,辦不成事也就是順理成章的結果。冬子坦言,今后孩子上大學、找工作,甚至談婚論嫁,會越來越要求有一定的家庭背景、社會關系,尤其是家里父親的角色最關鍵。“這是一個拼爹的時代,壓力真大啊,讓人輸不起。”
眼下,升學、看病、買房,甚至去銀行交費等生活中事,有關系辦起來就方便得多,更別說開公司、辦審批、交稅款等大事,有無背景會有天壤之別。有背景有關系,進入任何行業(yè)幾乎都沒門檻,還有人千方百計幫你鋪平道路。沒背景就會處處碰壁,多費周折。許多人感慨,當個普通老百姓真不易!
拼爹說到底是拼背景拼關系,當一個人的背景掩蓋甚至替代了他真實的學識才干能力水平,受損失的是社會每個成員。在社會分工中,每個人在接受服務的同時,也在提供服務,給予與付出對等,社會才能良性運轉。否則,社會運轉不僅低效甚至會扭曲人的心態(tài),最終打亂良好的運轉秩序,貽害每個人。當然,我們不否認良好的家境和教育背景會對一個人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唯背景論,將嚴重損害公平公正的社會發(fā)展基石,繼而引發(fā)效率的損失。
打破唯背景是取,離不開制度的土壤。一個健全的制度是保證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根本。這既包括健全的人才教育培養(yǎng)機制、選拔任用機制,也包括公開透明的政府審批機制、服務機制。應該說,近些年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尤其是很多部門開展的公開競聘上崗、很多地方推出的一站式政務大廳等,不僅彰顯公平,也拉近了政府部門與普通人的距離,淡化了背景和關系的作用。
只是制度建設還不夠平衡、完善,在執(zhí)行中變形走樣的事例屢見不鮮,不折不扣按制度辦事尚需時日。這一方面需要繼續(xù)加大改革力度,進一步完善公開透明的辦事程序,徹底改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官僚作風,真正樹立服務理念,形成公平公正的社會氛圍,靠制度、依程序辦事而不是靠關系辦事。另一方面,著力提高公民意識和職業(yè)素養(yǎng)。目前不少部門的工作人員還存在著“看人下菜碟”的不良習慣,對待熟人和陌生人完全兩碼事,權利與責任意識淡薄。這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逐步改變在社會責任、公德公心、人際關系等方面“有正確觀念、無實際行動”的狀況,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人人生而平等,不論背景如何,靠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價值,這既是個人理想,也是社會發(fā)展方向。盼望越來越多的個人在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完備的制度框架內,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
孩子眼中的爸爸——爸爸不是“創(chuàng)可貼”
韓晏寧
爸爸就是爸爸。無論是古人所說的嚴父也好,慈父也罷,總之,爸爸對于我們這些孩子來講,就是可親、可信、可以依靠的男人。如果再說得詳細一些,我覺得爸爸還應該具有正直、開朗、通情達理和富有學識等要素,如果再能有些廚藝就更為理想了。文盲爸爸很可怕,可能會非常的霸道和不講理;學究型的爸爸想想也很令人畏懼——凡事必究其竟,太過嚴謹,給人一種伴父如伴師的感覺。
做爸爸的一定要健康,是否強壯無所謂,但一定要富有智慧。有一次校外活動的時候,一位女生的爸爸突然跑到活動現場來送水——這種擔心實在不著調,一點智慧都沒有。
在學校里和伙伴們聊天的時候,也常常會抖落出各自爸爸的信息。比如,某某的爸爸是個有錢人,有一次教師節(jié)的時候,居然給年級所有的老師每人贈送了一張“空調票”。可是,此舉好像并沒給那位同學帶來什么良好的人際關系,相反卻成了同學們“反腐倡廉”的話柄。某某的爸爸在“吃低保”,從來不肯到學校開家長會,那位同學倒是經常有人眷顧,是同學們做公益、獻愛心的對象。還有,某某的爸爸是個教授,他們家可是輕易不敢去,去了不是“當堂考試”就是遭遇誨人不倦式的說教……由此,大家對于爸爸達成了一個共識:嚴父不如慈父;愛整事兒的爸爸不如簡單一點兒的爸爸。
可是,媒體不斷披露的關于社會上“爸爸”們的消息,卻讓我們頗為意外地發(fā)現,原來,爸爸與爸爸竟然有著很大的差別——有的爸爸居然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孩子行為上的缺失好比肌膚受到了創(chuàng)傷,這時,有些“爸爸”就像創(chuàng)可貼一樣被孩子們敷到了痛處。
比如說“我爸爸是李剛”;再比如說“你知道我爸爸是誰嗎?”等等。事實上,如此之說的“爸爸”們的確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以至于這些孩子們竟然理直氣壯地將爸爸由家里搬到了社會上。其實,爸爸們的“藥效”無非源于他們手里的權力,雖然這種“藥用價值”自古有之,但如今畢竟是提倡文明、和諧的新時代,那些封建的糟粕早該徹底摒棄。尤其是身為人子,更應當“人之初、性本善”,盡量體現良好的家教,怎能動不動就炫耀爸爸的“藥用價值”呢?
遺憾的是,雷鋒沒有后代。真的希望有朝一日,哪個孩子做了好事兒,自豪地說:“我爸爸是雷鋒!”那才帶勁兒。
可憐那些把爸爸當作創(chuàng)可貼的孩子們,可能到現在還沒明白一個道理:創(chuàng)都可貼乎?貼都可愈乎?
還是那句話:爸爸就是爸爸。(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