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市場的果子 賣不出感情的價
蘋果的價格不似往年紅火,果農(nóng)們“心憂炭賤愿天寒”,巴不得自己種出的果子年年都是勤勞致富的“金疙瘩”;市場里一斤蘋果半斤肉的價,讓消費者們一樣感嘆“可憐身上衣正單”,他們攥緊了手里的每一分錢精打細算。
面對“賣難”與“買貴”,我們似乎對誰都要講感情,但真正的市場是不那么講感情的。
今年,從陜西蘋果因價“滯銷”,心急如焚的果農(nóng)們微博求援;到大小媒體、各路名人懷著樸素的感情“站臺喊話”;再到蘋果價格回歸合理,銷售逐漸好轉…… 事情在一步步發(fā)生變化。
而影響這些變化的,更多的是背后那雙無形的手——市場。
無論是辛勞一年盼著一個好收成的果農(nóng);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中間商;抑或是在“物美”與“價廉”之間尋求性價比的消費者,他們共同構成了這個無形的市場。
在這里,誰只看得見自己,誰就要吃虧;誰希望更講感情,誰就會失望。任何一方價值的體現(xiàn),都必須以市場的認可為前提;任何一方獲利的多少,都必須遵照市場的法則來計算。
西部網(wǎng)兩路記者跟隨“走出去”的陜西蘋果,一路從洛川出發(fā)到江蘇常州;一路從彬縣出發(fā)到湖南永州,了解到的情況大同小異:
市場的東西,就要由市場說了算;市場的果子,賣不出感情的價。
西部網(wǎng)訊(記者 陳嘉偉)為了搞清楚陜西蘋果究竟能在外地市場賣到什么價?從江蘇果商孫彬開始在洛川收蘋果,到蘋果最終進入他們家位于常州的攤點,記者一路跟隨,相對于批發(fā)價格的清晰可辨,零售市場上的蘋果價格卻顯得不明不白,而更多果商更愿意以一句“市場說了算”做回答。
陜西蘋果出省記:1400公里5天時間 果價漲兩倍
陜西蘋果出省記:果農(nóng)果商都在算 誰掙的都不多
常州零售市場:好品質是關鍵 消費者更講物美價廉
“我覺得這兩種蘋果吃起來沒什么差別啊,那個就是看起來更大一些,我們自己買回家吃,肯定會買便宜一點的,又不是送人要好看的”。在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qū)西瀛里的沃爾瑪里,周先生邊說邊在袋子里裝了5個蘋果,他買的是價格為4.5一斤的延安富士。
同樣的,在沃爾瑪準備買蘋果的陳女士也選擇了4.5一斤的延安富士,而不是6.98一斤的山東富士,即使那個看起來更好看。她也覺得,兩種都差不多,自己吃沒必要為了好看買貴的。
而在常州開出租車司機馮正芹說,在他們常州,市場上賣的最多的就是陜西的蘋果和山東的蘋果,價格低的有2塊多、價格高的有10塊錢。“我自己買一般買四塊錢五塊錢的,幾乎每年都是這樣,價格太低的感覺質量不好,價格高了覺得沒必要,四塊、五塊的剛剛好”。
在常州市蘭陵片區(qū)過渡菜市場里,有賣陜西蘋果也有賣新疆蘋果的,陜西的大多4.5到6元,新疆的7、8元,在一個名為風華果業(yè)的水果零售店里,記者看到有注明產(chǎn)地為洛川的蘋果,價格是5.8元,旁邊還有山東的蘋果賣4元,老板說,雖然陜西的蘋果貴一些,但是買的人還多,山東的蘋果有點發(fā)酸。
同樣都是買蘋果,在常州,不同的消費者對于蘋果的選擇卻驚人的相似,消費者在質量與價格之間,似乎都找到了一種很合適的平衡點。售價四五塊錢的蘋果是最能被消費者接受,也最受消費者歡迎的蘋果。
江蘇批發(fā)市場:陜西山東兩分蘋果市場 今年陜西蘋果更好賣
凌家塘農(nóng)副產(chǎn)品批發(fā)市場是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yè)、國家農(nóng)業(yè)部定點批發(fā)市場、商務部重點聯(lián)系市場、江蘇省重點物流基地,是江蘇省很有代表性的批發(f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