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時代的QQ空間、校內,到如今的微博、微信,隨著網絡時代的發(fā)展,我們不斷更換著網絡社交的工具。而瞄準“熟人模式”的社交營銷,正在微信平臺上越來越火。
“朋友圈”商機處處開花
用微信發(fā)個生活狀態(tài)不過二三十好友回復,可一條智能手環(huán)的出售信息,在一夜間引得朋友圈里近百好友搶購……不久前,彭芃用自己的微信賬號做起了二手物品買賣的生意,每促成一筆交易,收取成交額的5%作為傭金。
“錢花出去了才是自己的!”貼上響亮的標語,今年3月她順利地在微信平臺上申請了自己的第二個賬號 “NANA”。當月這個專門用來出售閑置二手物品的賬號,便給她帶來了一筆3000多元的收入。彭芃沒想到自己的“朋友圈”生意,就這么稀里糊涂地開張了。
在一家醫(yī)藥行業(yè)商會已經工作了四五年,平時工作不算太忙碌給了彭芃不少“見縫插針”的時間。而想到在微信上做生意,還是源于自己年初在朋友圈上發(fā)布的一條信息。
“九成新的Jawbone手環(huán)一條,有眼緣的可‘領養(yǎng)’。”剛用上這個當下時興的運動手環(huán)沒兩個月,朋友在香港出差時又送了一個一模一樣的,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配上幾張不同角度的照片,彭芃在朋友圈里推銷起來。
前一天晚上臨睡前發(fā)的這條消息,本想著怎么也得一兩天后才會有人搭理,可第二天上班路上習慣“刷微信”的彭芃被嚇到了——78條評論!因為當時這款手環(huán)在國內的銷售渠道不多,大家擔心在網上買會遇到假貨,使得這條消息幾乎成為她發(fā)布的最火爆的一條消息。
為什么不單獨開個物品轉讓的平臺呢?
使用微信有兩年多時間,彭芃已經攢下了同學、同事、同行在內小一千人的朋友圈。自己平時喜歡玩兒數(shù)碼產品,本身家里就有不少閑置的相機、游戲機。身邊不少同行家里,也有不少幾乎沒拆封的按摩儀、治療儀……前后花上半個月時間,彭芃在微信朋友圈里相熟的50個朋友中間摸了底,“有賣方、有買方,這生意可以做!”
沒花錢申請了新賬號,拿不出多余的錢雇人,“店”里掌柜、小二、跑堂全由彭芃出任。每有一個朋友給她發(fā)來想要出售的物品資料,彭芃負責在賬號里配上一篇推薦文章、附上商品鏈接,通過她的支付寶做中間方,交易完成后則向賣方收取成交額的5%作為傭金。
在微信對我們生活的強力“入侵”下,彭芃的生意經不再是個例。
“最近打開微信朋友圈,屏幕上‘一水兒’賣貨的,簡直跟逛淘寶似的!”已經習慣沒事兒刷會兒微信的市民孫女士有些無奈地說道。而在網絡上,“微信朋友圈賣泰國佛牌,一天交易額近7萬元”和“朋友圈經營美睫和美甲產品,月銷售額過百萬”的兩個營銷案例更是引得瘋狂轉載,頻繁出現(xiàn)在不少微信營銷網站的討論區(qū)內。
“質量門”“售后門”多發(fā)
處處生花、熱鬧異常的“朋友圈”商機背后,做了大半年生意的方瓊(化名)卻算不上輕松。選擇從相熟的淘寶代購網站上進些商品放在自己的微信賬戶里代售,她的生意遭遇了一場誠信危機。
“用了沒一個月,包帶就斷了。”“比較了下顏色,怎么和專柜的差別那么大。”……8月初一家做代購生意的淘寶店在她的“微信店”里新上了幾個標明為LV的名牌包,因為是從廠商進的尾貨,專柜價大概每只3萬多塊錢的高價被降到了9000元左右,便宜的價格使得10多只包銷售一空,可隨之而來的是朋友圈里扎堆兒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