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靈”的末筆“一”與“隱”的末筆“乚”雖然均做橫畫處理,但“乚”為掩蓋前者,明顯僵硬。他們還根據(jù)“靈”字方正、“戾”字單薄等原因,推測唐太宗起初選擇了“靈”字。李超推測,“靈”和“戾”相比,將李建成描述成一個尸位素餐(指空占著職位而不做事)的無能之人比描述成一個十惡不赦的罪人更讓唐太宗滿意,也更易被人接受。
據(jù)墓志記載,葬志刻于當(dāng)年正月,而史書記載李建成下葬于3月,前后相差40余天,在確定為“靈”后,再修改成最終的“隱”,可見唐太宗當(dāng)時的心理糾結(jié)。伏海翔說,“隱”字頗為中肯,沒有貶低李建成的意思,更多的是唐太宗對李建成的惋惜態(tài)度,從情理上減輕了唐太宗對政變的負罪感,他的真實想法也被合情合理的“隱”字完全表達,李建成也沒有步入失敗者被抹黑的必然結(jié)局,唐太宗的高明之處正在于此。同時,這樣也可以很好安撫李建成部下,使得魏征等大臣歸屬于唐太宗。
新聞背景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dāng)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皇宮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fā)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當(dāng)時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今自強西路一學(xué)校內(nèi))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后,李淵詔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下令軍國庶事無論大小悉聽皇太子處置。不久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
專家評價:李建成功績與李世民不相上下
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十分在意史官對該段歷史的記載,以至于在玄武門之變后10多年,他仍一直糾結(jié),曾三次要求看記載君王每天的言論和活動的《起居注》。
李超說,按規(guī)矩,皇帝是不能看《起居注》的,因為《起居注》記載有好的也有惡的言行。所以,當(dāng)時的大臣褚遂良以沒聽過歷史上有皇帝要求看《起居注》而拒絕了唐太宗的要求。但在唐太宗的軟硬兼施之下,直到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才如愿,看過后將玄武門之變定性為“周公誅管蔡”的基調(diào),是正義之舉。
爾后受唐太宗改史影響,在《舊唐書》、《新唐書》等史書中,常用“不治常檢,荒色嗜酒,畋獵無度”來形容李建成,而且李建成還曾用毒酒加害當(dāng)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為此李世民才被迫發(fā)動玄武門之變。
但宋代有學(xué)者提出質(zhì)疑,認為李建成是“父之統(tǒng)也”,李世民根本就是篡逆作亂。朱熹評價李世民是“一切假仁借意以行其私”。
而現(xiàn)代學(xué)者中,也有不少人對李建成進行“平反”,中國唐史學(xué)會秘書長、博導(dǎo)賈二強等專家認為,因李世民對史書做了“手腳”,才使得李建成成了“心胸狹窄、心狠手辣卻又庸劣無能”之人。其實,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功績不相上下,在唐朝建立過程中,他是李淵反隋建唐活動中的重要參謀,并立下赫赫戰(zhàn)功;當(dāng)初在攻打長安時,李建成也曾立下汗馬功勞。此后,李建成作為太子,主要留在京城佐理政務(wù),但也帶兵出戰(zhàn)。此外,李建成也善于用人,手下能臣武將眾多,比如唐初名相王珪、魏征等人。(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