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給我心安
專家認為,城市安全管理的水平往往隨著新問題不斷出現而總結提升,在吸取事故教訓、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上,防止同類事故發(fā)生至關重要。
首先,工作要細致周全。
上海社科院副教授李立凡認為,城市安全管理是個不斷細化和深入的工作,比如,在荷蘭就有針對女性特點建議女性不走高速快車道的特殊管理規(guī)范,我們的城市安全管理還是相對粗放。如老舊社區(qū)的消防設施、通道;學校、社區(qū)不安全因素的排摸等都需要把工作做在前面。
其次,管理要信息化控制。
對密集人流的管理,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認為,可利用信息技術劃定網格單元,當單元內單位人口密度超限時發(fā)出預警,并通過現代手段及時提示風險;在熱門的景點安裝人流探測器,利用歷史記錄控制流量,指揮中心隨時調度安保力量。
處置重大安全事故,需建立陸上、水上、空中的立體救援體系。專家認為,立體救援能力提升有賴于公共服務整體水平提高,功夫需下在平時,加強立體救援的基礎工作。
第三,在演練中培訓公眾。
專家告訴記者,不少公眾存在“和平麻痹”心理,盡管很多城市都有針對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預案和培訓安排,但有些預案的可操作性不強,即使有效的預案,也不能停留在紙面上,需在演練中磨合完善。
專家指出,此前我們多是災難推動型工作模式,先發(fā)生災難、造成傷亡后,才會開展針對性的安全教育。應該在教育、媒體傳播中加強安全教育宣傳,讓公眾事先了解可能遇到的危險,并學會有效的安全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