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系統(tǒng)化設計、一體化推動——
以問題為導向構建“三全育人”動態(tài)鏈
6月28日,短時間150萬次觀看量,曾瞬間沖上熱搜榜的畢業(yè)生主題教育晚會《再見民大》再次“云開演”。從《家園》到《我從延安來》再到《再見民大》,三場主題教育晚會,是中央民族大學新生入學、學生入黨、畢業(yè)離校的“三部曲”。在小小的舞臺上,中央民族大學構建了一條全過程育人的“動態(tài)鏈”。
近年來,學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主線,一體化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構建“三級三類兩端六地五維”的育人新體系,精準施策暢通“最后一公里”,形成了特色鮮明、卓有成效的“三全育人”模式。
改革驅動創(chuàng)新
“學校源于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學院,自革命圣地延安走來,我們有重視思政工作的傳統(tǒng)與優(yōu)勢?!敝醒朊褡宕髮W黨委書記張京澤說,“新時代,學校以問題為導向,聚焦重點任務、主要群體、薄弱環(huán)節(jié),向改革要動力,力求創(chuàng)新‘三全育人’新體制?!?/p>
學校思政工作領導小組統(tǒng)籌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確保創(chuàng)新方向明晰、改革措施完備、效果精準明確;著力完善黨委統(tǒng)一領導、部門協調落實、院系主動作為、全員共同參與的“三全育人”生態(tài)圈,提升運轉效力;構建以《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方案》為核心,涵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人才培養(yǎng)、師德師風、社會實踐、大學文化、管理服務等維度的“1+X”育人新機制;逐步形成學校黨委、院系黨委、黨支部“三級”,教學科研、思政隊伍、后勤管理“三類”,從入校到離?!皟啥恕?,宿舍、教室、圖書館、文體場館、實驗室、食堂“六地”,德智體美勞“五維”的三全育人模式。
在建黨100周年、北京冬奧會、疫情校園封閉管理等重要節(jié)點,學校都會由“一把手”掛帥講授思政大課,也形成了通過“頭雁效應”發(fā)揮示范作用的機制。深入課堂聽課、參加黨支部會、走訪學生宿舍、參加主題班會、學生食堂就餐……每學期末,每位學校領導都會收到一份“成績單”,這是他們參與“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學期“成績”。
張京澤說:“高位推動不是‘單打鼓’‘獨劃船’,要杜絕‘上熱中溫下涼’,通過項目推動和責任落實最終形成育人合力?!贬槍﹄y點與弱點、盲點與堵點,學校開展了“師德師風建設年”“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年”,系統(tǒng)推進社會實踐強志、紅色基因潤心、思政課程鑄魂“三大行動”。以“三大行動”為支點,暢通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黏合全過程育人動態(tài)鏈,最終撬動“三全育人”的“大地球”。
紅色基因潤心
“帶著紅色基因奔赴新的舞臺,我們代表母校奮斗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痹趯W校2021屆選調生出征儀式上,邵煒杰作為學生代表宣讀誓言。在張京澤看來,即將奔赴全國25個省區(qū)市的330名學生是學校的驕傲。
在推進“三全育人”過程中構建完善立體化實踐活動體系。學校與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結對共建打造大學生邊疆行、老區(qū)行、鄉(xiāng)村行等主題社會實踐體系,開展邊遠民族地區(qū)支教、國家通用語言推廣普及等社會服務實踐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讓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社會實踐中得到升華。
走進校園,“紅色”印記隨處可見。不論“民大紅”還是“校訓石”,不論道路命名還是建筑名稱……“紅色基因”傳承創(chuàng)新于校園每個角落,在潛移默化中啟智潤心。
“‘回延安’學黨史,超有趣!”談到與百名同學一起“穿越”,學生盛立妮直言既新穎又新奇。學校運用“延安文藝情境實踐虛擬仿真實驗室”,讓學生“回到”革命圣地延安學習黨史。“通過行之有效的形式,讓愛黨報國的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敝醒朊褡宕髮W校長郭廣生表示,“對于紅色資源,要賡續(xù),更要創(chuàng)新?!?/p>
依托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和特色學科優(yōu)勢,學校深化推進“全鏈條”紅色基因潤心行動。系統(tǒng)推進校史校情“四個一”工程以及重要校史資料數字化;加快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特色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實踐體系、活動體系……
思政課程鑄魂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特征就是:同一個祖國、同一種身份、同一條道路、同一個夢想。”近日,著名文化學者、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首講“中華文化”公開課。除了20名學生現場聆聽,更吸引了2.6萬人在線聽課。
在現有“大學語文”公共必修課和66門中華文化相關公共選修課基礎上,學校構建了中華文化課程體系和“1+N”開放式課程建設方式,力求通過有效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激發(fā)學生探究中華文化的熱情。
校領導與思政課教師結對、基層黨組織與基層教學組織結對、思政課教師與專業(yè)課教師結對,分別聚焦提高思政課建設水平、黨建有機融入、深化課程思政研究設計。瞄準不同痛點的“三結對”,為深入推進思政課程鑄魂行動構建了育人“生態(tài)圈”。
學校堅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聚合道路。一方面,通過構建全面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實施“部長進課堂”“書記校長進課堂”“名師名家進課堂”“全校同上一堂課”的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打造民族團結先進事跡教學案例庫,建設思政課名師示范課堂,切實推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入腦入心。
另一方面,打造“1+4+N”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特色思政課和課程思政體系,重構1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題”課程,推出“中國遼闊疆域”“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精神”4個共同系列通識教育慕課,打造N門落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等培養(yǎng)路徑的特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目前,全校已開設20個微課堂、50個課程思政設計項目,建成2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7門北京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1+N”“中華文化”通識課程群,以及9大系列88門“書香民大”通識課程。通過系統(tǒng)化設計、一體化推動,學校的理念向“系統(tǒng)型”轉型、方式向“協同化”轉變、實效向“品牌化”升級,形成了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的蓬勃景象。
本報記者 施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