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這掙錢是梆子架(靠不住)。”洛南縣王山溝制陶匠人郝悶長說,做了一輩子陶器,如今真還舍不得丟掉這個行當。
洛南縣景村鎮(zhèn)王山溝村,至今還留有兩口窯,郝悶長是本村人,自18歲開始跟著父輩學習制陶,已經(jīng)30個年頭。
郝悶長告訴記者,每天能做10個盆子,每個盆子能賣7、8元,現(xiàn)在多是外地人上門收購,本地人買的并不多。以前生意還好,瓦罐、陶盆、砂鍋等都能做,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在搪瓷、玻璃、不銹鋼等器具慢慢將陶瓷代替。如今大都做的是陶盆,用作孝子盆。
制陶的程序并不復雜,經(jīng)和泥、盤泥、臥泥,然后開始制作,晾曬到燒制。制作將泥放在輪盤上,用腳轉(zhuǎn)動輪盤,雙手仔細變化手勢,泥在郝悶長的手中不斷的變化各種形態(tài)。
“大小制作300個盆子就能燒一窯,每次需要燒24個小時。”郝悶長說,兒子今年25歲,女兒28歲,都出去打工去了。平時老兩口在家種種莊稼,再照看孫子,日子到也過的清閑。娃們不愿意學這個手藝,嫌不掙錢還辛苦。
77歲的楊存華也是老制陶人,干了一輩子制陶。“1956年開始,手工業(yè)聯(lián)社組織王山溝陶瓷業(yè)合作社。”說起這些,楊存華眼睛里閃爍著榮耀,“那時候十幾個人在這里干活,最多的時候8個輪盤同時工作。方圓幾百公里的人都在這里訂貨,最遠有專門從河南過來收購的。”
同村的鄉(xiāng)親基本上都出外打工蓋上樓房,郝悶長也曾出去打過一段時間工,“那幾年為了蓋房子出去跑過一段時間,后來還是舍不得扔掉這個手藝,加上年齡大了,就回來繼續(xù)干老本行。”郝悶長說,“現(xiàn)在這‘加工廠’是租大隊的房子,每年200元租金,修補是自己貼錢。”
郝悶長老婆過來叫他回去吃飯,記者問為什么不給把飯送過來,郝悶長老婆說:“他給誰干了贏人(光榮)的事情了,一天能掙多錢,還給把飯送來。”
郝悶長嘴上答應就來了,還是繼續(xù)爬上輪盤:“把這個做完再回去。”說完繼續(xù)轉(zhuǎn)動輪盤。(記者 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