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媛 通訊員 曹 陸
“高壓145、低壓100……”2月7日,正月初七一大早,王勇就來到本地灣村村民熊世品家中為其量血壓、號脈。
“過年期間喝酒沒?”
“沒……沒有……”老熊吞吞吐吐地說。
“不敢喝酒噢,飯要按時吃,手伸出來……”
“平時吃飯清淡點,鹽要少放,沒事到廣場轉一轉。”王勇邊收拾血壓計邊說,“其他都好著哩。”
柞水縣中醫(yī)醫(yī)院副院長王勇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來一個角色大轉變,從一名醫(yī)生變成駐村第一書記。
2021年10月,他被選派到柞水縣紅巖寺鎮(zhèn)本地灣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盡管駐村不到半年,王勇已經對村民的健康狀況非常熟悉,哪個村民有高血壓,哪個村民常年痛風他都了如指掌。對村民來說,王勇不僅僅是第一書記,也是一名“神醫(yī)”,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腰腿疼痛都習慣找王勇,他也把給群眾看病當成了自己的職責。
56歲的王籽英患有風濕性心臟病,西安疫情期間病情加重,每天靠著吃藥、吸氧度日,在嚴格的防控措施下去哪兒都不方便,加之子女都被隔離在西安,到醫(yī)院也沒有人陪護。王勇了解情況后,便主動來到王籽英家中,根據她的病情開了藥方,有幾樣藥紅巖寺鎮(zhèn)買不到,他積極聯系從縣城買到藥送上門。王籽英病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王勇每天都上門查看病情并及時調整診療方案。“幸虧王書記呀,要不然……”王籽英的家人心有余悸地說?,F在她能自己吃飯了,也不用天天吸氧,病情已經穩(wěn)定了。
駐村以來,王勇發(fā)揮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義務給群眾看病成了他的日常工作狀態(tài)。因專業(yè)能力強,對人又親切,村民都非常信賴他,慢慢地,不僅本村,連周邊村的村民都喜歡來找他看病。他總是來者不拒,盡心盡力。
村民張永濤對王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去年年底,張永濤的父親突發(fā)性胸悶胸痛,焦急的張永濤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王勇。經過聯系,王勇緊急趕到張永濤家中,經過診斷和結合疫情期間紅巖寺鎮(zhèn)當時的醫(yī)療條件和藥物庫存,及時做了應急處理,并開具了藥物處方,緩解了張永濤父親的胸悶胸痛癥狀,經過藥物治療和后期檢查,現在張永濤的父親已經可以做簡單的農活了。每每談到王勇,性格內斂的張永濤都不禁連連抱拳:“叔,感激不盡。”
“通過每天入戶了解村情民意,我發(fā)現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中老年人大部分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頸肩腰腿痛等中老年常見病,他們對自己的疾病不夠重視,而我剛好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yè)知識,為他們解決一些常見的小問題。”王勇說道。每次他到村上的時候就把工作服、血壓計、聽診器等常用診斷器具都帶上了。王勇還利用空閑時間給村民普及一些醫(yī)保政策、醫(yī)療知識。
“以前要找王院長看病,需要坐兩個小時車,還要掛號、排隊,當天都不一定能回來。”本地灣村黨支部書記張貽選說,“村民都一致稱贊,我們這里來了一個‘神醫(yī)’第一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這一點,駐村以來,我深有體會。利用工作之便,發(fā)揮自己的專長,給群眾看病,最大程度方便群眾,是我應盡的職責。”王勇堅定地說。樸實的話語,默默的付出,詮釋了作為一名醫(yī)生真心為民的博大情懷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