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維持生計,兒子李軍宏在秤店的隔壁又開了一家小服裝店,但由于西街馬上就要拆了,生意也十分蕭條
77歲的李景民坐在小方凳上,手持一根木桿,右手握一把鐵尺,在木桿上一下接一下等距離劃著;接著又捏起一根細銅絲,插進木桿上鉆好的小眼中,橫著用刀使勁一切,再順手“梆梆”砸兩下,一顆準星就牢牢地嵌在木桿上了——一根舊式桿秤,眼看就做好了。
李景民的家位于商洛市中心的西街上,門牌是190號,但如果是從西頭開始數(shù),“我家是西門第一家”。門頭上掛著一塊顏色斑駁、看不出年代的木匾,灰底黑字,上寫“商縣西門口民生泰秤店”。
商縣是從前的稱謂,后來撤縣設(shè)市,又改為商州區(qū)。但不管商縣的名字怎么變,李家秤店“民生泰”的老字號始終沒變,從李景民父親開辦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傳了三代了。
按說人們早已用上彈簧秤、電子秤了,誰還會用這“老古董”呢?老人呵呵一笑,“彈簧總有個性能變?nèi)醯臅r候、電子秤也有長短壽命嘛,都沒咱這手工老秤結(jié)實、耐用,還準確??!”一句話,自信滿滿。
“民生泰”在商洛的名聲響當當,上了年紀的人大都知道這家秤店。當年,“民生泰”還一度把分店開到了西安,“就在鐘樓北大街口”,憑的就是手藝好、制作精。
李景民十幾歲時,父親把技藝傳給了他。如今,“小李”早已變成了老李,滿頭華發(fā),年近八旬,但依然每天開門迎客,現(xiàn)場手工制秤,日子過得平淡而充實。他把技藝也傳給了兒子,其子在制秤工藝上還有所改進,果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
在李景民的記憶中,只有上世紀五十年代,做秤“把錢賺了”。在那之前,用的都是老秤,“一斤等于十六兩,所謂半斤八兩嘛!”老秤計算起來很復(fù)雜,“比方說一塊錢一斤,一兩多錢?算不出來了吧?有口訣哩,我一口能報出來:六分二厘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