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售價不到5萬美元的車,來到中國市場竟然賣到100萬元以上。盡管披著高關稅的外衣,各進口車品牌仍然掩飾不了自己赤裸裸的暴利追求。進口車企如此不公平地對待中國消費者,車企賺了利潤,失了民心,何談未來?
單車售價是車輛成本價的3-5倍,這不是某豪華品牌的個別現(xiàn)象,而是普遍存在于奔馳、寶馬、奧迪、路虎、保時捷等所有向中國市場引入進口車型的汽車品牌中。中國消費者承擔的不僅是一輛車的價值,還有被汽車廠家偷偷隱藏在到岸價中的巨額利潤,以及其中國公司和經銷商以各種稅費成本為幌子的利潤中。
有人說,以中高檔和豪華車品牌為主的進口車,其“品牌溢價”是其不可忽視的部分,但溢價也要有個限度。一個PRADA男式皮包在國內市場售價17600元,在價格最便宜的歐洲市場售1450歐元,合人民幣約11700元。大牌都有溢價,但PRADA在中國市場的售價還不算太離譜。然而,同樣是寶馬,海外市場售價4.75萬美元,中國市場售100多萬元,所謂“品牌溢價”只針對中國市場。難道,寶馬在國外只是一輛汽車;在中國,它就必須變成奢侈品么?
這些年,一部分中國人確實有錢了,眼見北上廣等城市滿街跑的奔馳寶馬奧迪,在歐洲和美國的大城市中也并不多見。但中國人并不是“傻有錢”,這些高檔品牌早已不是暴發(fā)戶區(qū)別于普通老百姓的標志,而是中國新崛起的一代中青年人,借以改善生活,以期讓工作更便捷、家人更舒適的代步工具。
高檔、豪華車品牌以往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基數(shù)甚低,近年來持續(xù)了兩位數(shù)甚至三位數(shù)的高增長,讓很多汽車企業(yè)誤以為全是自己的產品好、定價合理所致。其實,中國市場銷量的優(yōu)秀表現(xiàn)是伴著中國經濟的穩(wěn)健增長而來的,全民購買力提升意味著國力的增強和市場的能量,但“溢價太高”的高檔、豪華車品牌銷量能否持續(xù)翻紅,實在不容樂觀。
事實上,打著“高關稅”和“品牌溢價”幌子的高檔車品牌,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產合資車甚至自主車型取代。近日,汽車貿易商國機汽車發(fā)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進口汽車市場報告》顯示,上半年我國汽車海關進口52.6萬輛,同比下滑10.7%,進口車需求增速出現(xiàn)明顯下滑。
暴利的時代不會永遠持續(xù),中國的市場還將大有可為,對于那些不公平對待中國消費者的汽車企業(yè),早晚會失去民心,進而失去市場。(人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