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的酷暑季節(jié),從商州驅(qū)車沿312國道向東走約40分鐘,便到了商州區(qū)孝義鎮(zhèn)的甘河村。
干涸的甘河,將整個村子一分為二,平整堅固的河堤兩岸是綠樹成蔭,一畦畦蔥綠的苞谷田,放眼望去,充滿著勃勃的綠色生機。剛拐過一個小彎道,眼前一條筆直的寬約7米的水泥路一眼看不到盡頭,這就是甘河人引以為榮的“甘河大道”。它是商州區(qū)村級第一個實現(xiàn)柏油化,現(xiàn)在又變成水泥路。甘河村人以這樣三條現(xiàn)代化的兩縱一橫穿村“大路”而自豪??商崞饚ьI大家修路的人,在甘河村,上至高齡老人,下至剛懂事的孩子,都知道這是劉志松帶領大伙修的。
劉志松今年已經(jīng)63歲了,個頭不高,但看起來精神矍鑠,聊一陣子,方知他說話不失幽默風趣。他是1993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到現(xiàn)在已整整17年了。這17年里,他帶領全村1370口人去掉了討飯村的帽子,將歷史改寫成了“百強村”、“科普示范村”和“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示范村”。如今,全村人均純收入已突破5000元大關。
舍了小家為大家
劉志松告訴記者,他半歲就因車禍失去父親,是黨和政府把他從一個孤兒養(yǎng)育成人,并供應到高中畢業(yè)。他說,我沒有理由不服從黨的號召、不為人民辦好事!為了當好村官,劉志松放棄了自己一手含辛茹苦發(fā)展起來的商州星火養(yǎng)雞場,放棄了自己承包的東溝水庫水產(chǎn)養(yǎng)殖,還放棄了當時正紅火的粉條廠和香菇、木耳栽種廠。
老伴劉引芝,對劉志松似乎有許多怨言,她說,別人當村干部,家里是越來越富,可他當村干部家里是越來越窮,還要賠錢。她告訴記者,自從劉志松當了村支書以后,家里的7畝多地全都是她一個人忙活,這么多年下來,累了一身的病。就在這年6月底,原來給村上修路時借了1萬元錢,借款到了該還的時間,人家上門來要錢,可村上又拿不出來,那人就在劉志松家里住了9天都不走,發(fā)誓要討回借款。實在沒辦法了,劉志松又向在西安跑出租的二兒子求助,才勉強湊夠錢。
提起修路,這是劉志松給甘河村辦的第一件大事。
1998年,甘河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災,3公里通村路被大水沖毀,糧田損失在百畝以上。大災面前,劉志松三天三夜奔走各家各戶,安頓群眾,鼓舞士氣。他對干部群眾說,“修河堤要花費十幾萬,你們誰也拿不來,錢我想辦法,大家出勞力就行,先把路修通再干別的。”
為了籌錢,劉志松左借右湊,靠信用社貸款先墊付了前期啟動資金,后來,為了給銀行清利息,他把兒子在西安打工掙的一萬多塊錢和給妻子看病的5000塊錢也都拉來墊用。就連家里賣藥材、賣苞谷攢的那2000塊錢他也都拿出來給施工機械做了加油錢。他到市、區(qū)各部門去跑,渴了喝口水,餓了啃饅頭,晚上睡在地板上。為了買修路材料,他又以自己個人名義去貸款。這才有了上門催債的那一幕。 路是修通了,可為了集體的利益,劉志松不但沒領取分文工資,身上還背上了十多萬元的債務。
2004年,劉志松又組織群眾對這3.2公里通村路進行了油化,成為商州區(qū)第一個實現(xiàn)村級路面柏油化的村。2006年,劉志松借修通村水泥路之東風,又新修水泥路1.2公里,全村水泥路面達到4.4公里,實現(xiàn)了村內(nèi)水泥路面全覆蓋。如今,在整個村子里隨便轉(zhuǎn)一圈,戶戶門前連著水泥路,出門兩腿不沾泥在甘河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
想方設法謀幸福
劉志松當了17年的村子領頭人,為大伙謀了多少幸福,已經(jīng)記不清。
二、三組群眾用水困難,劉志松動員群眾自籌資金,自來水就接到了家中。2006年,劉志松又從國家郵政總局爭取2.5萬元為群眾改建了供水設施,今天,全村實現(xiàn)戶戶都用上了干凈方便的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