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書頁,看到寫在新聞篇扉頁上的總標題“用愛心做你的拐杖”,心里不禁為之一顫!這種新聞關(guān)懷與新聞領(lǐng)袖范長江所倡導的“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的新聞旨意一脈相承,而出這本書的時候是十幾年之前的事情,那時的劉恩友只是個報社的業(yè)余通訊員,卻已經(jīng)把新聞的價值理解得如此的透徹!在劉恩友的筆下,可以說基本上都是一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而且很多是被社會忽視甚至漠視的殘疾人群體,但就是這些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通過他的筆讓人們看到了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他的新聞作品與他的文學作品如出一轍,共同構(gòu)筑起他關(guān)心微小、贊美微小的大愛品格和悲憫情懷!透過平實的文字,我看見他懷著一顆敏感而博愛的心,用沾滿戈壁塵埃的雙腳,走遍嘉峪關(guān)城鄉(xiāng)的角角落落!
迎著戈壁的風沙,他走過田間地頭,走進農(nóng)家小院;迎著煤灰,迎著粉塵,迎著嘈雜的機車聲,他走進一家家改制的集體企業(yè)、一個個殘疾人集聚的工廠。穿越偏見,穿越冷漠,他走近殯儀館的火化工。為了真實地了解火化工的工作狀況,他走進了火化車間、太平房、冰柜存放室這些人們看都不愿意看的地方!在風雪的年關(guān),他走近敬老院的老人;在清風明月的季節(jié),他走近天真的孩子……就連被醫(yī)院救助的外地打工仔、穿上皮夾克的五保戶,在他的筆下都有所涉及。
劉恩友采寫新聞除飽含深情外,還得益于他敏銳的新聞嗅覺。在劉恩友的眼里,新聞是一種愛心:農(nóng)民播種的時候有了好的種子,他高興;殘疾人找到工作了,他欣喜;貧困的人走上了致富之路,他欣慰;失業(yè)者重新找到了工作,他欣賞……甚至是一個福利院長的記事本,一次幼兒園的家長會 、一個攝影展的觀摩,在他眼里都有觀感不同的新聞和感動。正如他的言論《溫暖就在身邊》所說一樣:“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溫暖和感動的心,就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溫暖和感動,就會把自己的心弦撥到一種美好的境界,就會身體力行在溫暖和感動之中”。
有了愛心,就有一種直覺;有了愛心,就有一種責任。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把握時代的脈搏,是新聞采寫者最起碼的素養(yǎng)。讀劉恩友的新聞稿,感覺到他在這一點上,似乎有著過人的悟性。因為愛心,他的心總是被這些需要關(guān)心的群體牽動著;因為愛心,就有了對很多社會膠著問題的關(guān)注和思索,即就是現(xiàn)在回過頭去看,那些新聞仍烙有社會發(fā)展歷程的印痕。
劉恩友的新聞更來源于他孜孜不倦的辛勤耕耘。我們都知道,不管是通訊員還是特約記者,基本上都是利用業(yè)余時間來進行新聞寫作的,劉恩友更是如此,為了不耽誤本職工作,他的1500多篇新聞稿件幾乎都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跑出來的,在當通訊員和特約記者期間,他的周末和節(jié)假日基本上都是在采寫新聞的路上度過的!更讓人感動的是,有一年,他回千里之外的商洛故鄉(xiāng)探親,發(fā)現(xiàn)村上發(fā)生的新聞,也習慣性地拿起筆,于是一篇特寫《盧木讀除夕住新房》由此誕生,之后發(fā)表在他故鄉(xiāng)的報紙《商洛日報》和《陜西民政》刊物上。正是這種紙筆不離手勤奮寫作的良好習慣,成就了他那敏銳的新聞嗅覺!
很多時候,有人會把新聞的感動誤以為是一種文字的煽情、一種語言的賣弄。但在劉恩友的新聞里,看不到煽情的文字,浮現(xiàn)在人們眼里的只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在這里,寫作已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性情使然!他的這種平實、樸素的新聞寫作風格一如他低調(diào)、謙遜的為人品格,讓人溫暖和敬佩,這恐怕是商洛的山水和文化底蘊養(yǎng)育他所帶來的吧。
幾經(jīng)蒼茫月,幾度花落時。讀過劉恩友的新聞、詩歌等作品集,才深切地知道他這個昔日多家報社的業(yè)余通訊員、特約記者今天能成為黨報總編,是一種水到渠成的事情,因為,從通訊員到總編的這段距離里,他已踏踏實實地走過了三十多年的文字耕耘之路!(嘉峪關(guān)日報社 胡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