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商洛訊(楊森)仲夏的試馬鎮(zhèn)荊家河村,風景如畫,草藥飄香漫山野。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忙碌的人群,有的在為蒼術施肥,有的正在下苗。這幅浸潤著泥土、汗水與笑聲的勞動場景,成為這個季節(jié)山村最美的風景。
站在田邊,看著自家蒼術、油牡丹瘋長,茯苓地里逐漸鼓起的土堆,何衍杉滿心歡喜。這兩年在扶貧單位和村委會的幫助下,通過流轉土地,他不僅自己種植了100畝的中藥材,還在村上成立的中藥材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擔任起了社長。何衍杉算了一筆帳,僅自己的20畝茯苓,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每斤2元,每窩產30斤可收入60元,每畝地大概400到600窩,20畝茯苓最低產值也可達6萬元。眼下他種植的油牡丹也快結籽了,雖然種植藥材周期較長,但油牡丹每年以籽入苗,出售油牡丹青苗也能快速帶來一筆收入。談及脫貧前景,何衍杉信心滿滿。
今年52歲的何衍杉,一家9口人,大女兒離異帶著小孩住在娘家,大兒子離異后也常年照顧小孩,二兒子夫婦倆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主要勞動力就只有何衍杉和他的妻子,家庭困難。商洛日報社扶貧工作隊入駐荊家河村后,結合實際情況,為他定制了詳細脫貧計劃,幫助其發(fā)展種植業(yè)。“發(fā)展中藥材基地,一方面考慮到這里的土壤環(huán)境非常適合藥材生長,另一方面村里大部分青壯年勞力都外出務工了,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殘,而種植中藥材對勞力要求不是很高,而且管理來說相對輕松。”駐村第一書記劉占良介紹說。
說起種植藥材,并不是一本萬利毫無風險的。2012年,黃姜的市場價格高漲,何衍杉種植了20畝的的黃姜,沒想到,一年后,黃姜價格猛跌,他就把地里的黃姜毀了,當年就賠了幾萬元錢,這次種植藥材的經歷對何衍杉打擊很大,家里人也開始反對他再搞種植。“你都50多歲的人了,賠了這么多錢,怎么能填平這個坑,還不如出去打工賺點穩(wěn)錢。”何衍杉的妻子直言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為此,扶貧工作隊在為他定制脫貧計劃選擇產業(yè)時,不僅咨詢了相關專家、還做了風險評估,花了很大力氣才說服他。“我現在才明白,種植藥材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不僅要掌握技術,還要掌握市場規(guī)律,合理選擇藥材類別,絕不能跟風而行。”何衍杉說。
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從流轉土地到選種購苗,一氣呵成,僅何衍杉自己就種植了100畝包括油牡丹、黃姜、蕨根、茯苓等中藥材。在何衍杉的影響下,村里很多人也開始種植藥材,為了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讓大家“抱團取暖”,扶貧工作隊和村委會牽頭在村里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在全村共發(fā)展中藥材種植戶36戶,其中19戶為貧困戶,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06畝。合作社不僅給廣大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種植信息,還提供中藥材回收、銷售、加工等一條龍服務,大大降低了種植戶的風險。談及合作社的發(fā)展,何衍杉信心十足。“現在有不少村民還在觀望,因為他們沒有種植中藥材的經驗。不過,只要我們的藥材能賣出好價錢,我想肯定會有更多村民加入的,有可能到明年大部分人人都不種莊稼,改種中藥材了。”
在荊家河村常年居住的大部分是和何衍杉一樣的老人婦女,村民們以前都是靠種植莊稼維持基本生活,現在村里有了種植基地,部分貧困戶除了土地流轉可獲得每畝200-600的流轉費,還可到基地打工,忙時幫助除草施肥,每天也能賺到80到120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