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柞水縣鳳凰鎮(zhèn)桃園村五組的王文慧,人們對她的賢惠能干,樸實又敢干都會豎起大拇指。
王文慧一家六口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42歲的王文慧,家中上有兩位70多歲的老人,老父親在2012年不幸遭遇車禍,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老母親患有精神病,長年吃藥。本應是家中頂梁柱的丈夫,患有股骨頭壞死,連行走都得依靠拐杖。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全家生活全靠王文慧一個婦道人家苦苦支撐,以前的她也和周圍的農家婦女一樣,種地、照顧老人、料理家務。
然而家中的現實,使得她不能不重新定位自己的家庭角色。機會來了,2015年下半年,王文慧得知在小嶺鎮(zhèn)黃金一帶,有一位老人種植蘑菇多年,有技術有原料,現因種植基地被征用無法繼續(xù)種植。當侄女婿孟祥瑞找到聰明勤快的王文慧,商議把老人的技術和原料轉讓過來時,勤勞的王文慧立刻同意了。她先到老人那兒,虛心向老人請教。王文慧的誠心打動了老人,老人手把手給她傳授技術和經驗,回到家后她就開始在自己的承包地規(guī)劃建起了兩個大棚種植蘑菇。
全國脫貧攻堅號角吹起后,柞水縣委黨校駐村工作隊進駐桃園村,聯合桃園村黨支部聚焦產業(yè)發(fā)展,乘著精準扶貧優(yōu)惠政策的東風,積極向貧困戶宣傳,鼓勵大力發(fā)展種養(yǎng)殖產業(yè),還不失時機地開辦了食用菌、魔芋、核桃、板栗等種植技術培訓班,組織有產業(yè)發(fā)展意向的貧困戶到車家河村、金盆村等產業(yè)發(fā)展先進村參觀學習,開拓思路。王文慧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在不斷學習和掌握了蘑菇種植技術后,她憑著一股干勁和不言棄的精神,先后建起了8個大棚,蘑菇產值越來越高,收入也越來越好,成為桃園村示范園種植能手和技術能手,在當地婦女群眾中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
在產業(yè)扶貧政策的鼓舞下,王文慧和侄女婿孟祥瑞聯合成立了柞水縣瑞豐蘑菇種養(yǎng)殖農民專業(yè)合作社,20戶貧困戶加入了合作社,以打工和入股分紅的形式增加收入。為了更好地掌握蘑菇種植技術,王文慧專門購買有關蘑菇種植方面的書籍進行自學,不懂的地方網上咨詢學習,經過不懈努力,她的蘑菇畝產增值達15%以上,看到這種情況,周圍的其他鄉(xiāng)親開始動心了,跟著她種植蘑菇。結合本地氣候、土地情況,她還到鄰村寬坪村參觀學習蘑菇種植和管理技術,回來后又對種植蘑菇的村民進行技術指導和幫助。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管理,種植的蘑菇得到了豐收。與她同時栽植的幾戶群眾收入也相當可觀,極大地調動了周圍群眾蘑菇種植的積極性,全村蘑菇種植面積增加到50多畝。
令人感動的是,她在搞好自己產業(yè)脫貧的同時,也不忘幫扶其他貧困戶。看到同村貧困戶汪全元、劉祥珍家中日子過得艱難,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動幫助這2戶貧困戶搞好蘑菇種植的各種事情,并安排其打工,使他們做到自給有余。
勤勞聰明的人從不等待機會,而是主動地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把握機會,利用機會,進而取得更高的成就。王文慧就是如此,她在貧困戶中樹起了一面脫貧致富的帶頭旗,目前她還正在籌建蘑菇大棚二區(qū)種植基地,預計在年內會籌建起占地面積4畝的8個大棚,這個樸實、敢干、敢拼的女人,正在努力搶抓精準扶貧機遇,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人生,改寫自己人生篇章,相信她的明天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