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對集安高句麗古墓葬的盜掘,集中發(fā)生在1935年至1936年間,領頭的是池內(nèi)宏和濱田耕作倆人。這倆人都是日本國內(nèi)著名的考古學者,其中的濱田耕作被日本人稱為“日本近代考古學之父”,但在中國人眼里,這位“考古學之父”卻是一個盜墓賊。
1925年,濱田耕作和后來被稱“日本近代東洋考古學先驅”的原田淑人倆人,開始籌劃成立“東亞考古學會”,學會的運作基金源于日本外務省的國家資金,名義上是推進日本在中國的考古研究,實是盜掘中國文物。
高句麗墓葬與中原地區(qū)墓葬風格明顯不同,墓室構筑在地表上(晚期有的在半地下)或高出地表的石墓基上,有石壙和石室兩種。方壇墓和方壇階梯墓規(guī)格最高,墓主身份等級也最高,屬王陵或貴族墓一類,有“東方金字塔”之美譽。
在高句麗墓葬群中,最富藝術價值的是壁畫墓,這些壁畫墓被國際學術界稱為東北亞地區(qū)的藝術寶庫,不論是考古學價值還是人類學、歷史學價值都很高,日本人一直覬覦這個“寶庫”。所以,池內(nèi)宏和濱田耕作將“黑鏟”首先伸向了這些壁畫墓,已發(fā)現(xiàn)的幾十座規(guī)格較高的壁畫墓中,大部分都被池內(nèi)宏和濱田耕作盜掘過。
日本人對墓內(nèi)壁畫的“研究”手段十分卑劣,能揭的揭下來,不能揭的拍成照片。所有他們挖盜來的文物,一律運回了日本。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對日本人發(fā)掘過的高句麗墓葬進行復查并重新發(fā)掘,幾乎沒有出土什么文物,可見日本當年“考古”多么徹底。有座叫“五盔墳”的高句麗古墓,在日本人編的文獻中稱作“四葉冢”。其得名原來就是他們從墓中挖出了珍貴文物“金銅四葉”。
不容忽視的是,前來盜掘東北高句麗墓葬的,并不只是池內(nèi)宏和濱田耕作這兩個日本人,之前和之后都有日本“考古隊”前來“考古”。(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