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考古專家宿白告訴記者,考古測出一些高規(guī)格的陜西古墓中金屬汞含量相當高,推測應(yīng)該是古墓修造者在墓中鋪放了水銀。這樣盜墓者侵入后,水銀揮發(fā)會直接致人死命,“秦始皇陵地宮就使用了這樣的方法”。高檢安說,瘴氣和墓中機關(guān)是盜墓者的兩大天敵。
一個國際市場的存在,給作為供應(yīng)方的中國的古墓盜掘與文物交易提供了全球化土壤。值得注意的變化是,中國正在從一個純粹的古文物供給國變成一個重要的文物消費國
流失與回流的真相
按照西安“金泉錢幣”副總經(jīng)理王保國的說法,“文物交易的最大特點就是‘神秘性’”。金泉錢幣公司是國內(nèi)重量級文物商王剛的私人作品,據(jù)說,全國市面流通70%的古錢幣都來自他的個人收藏。盡管古錢幣交易是國家已經(jīng)較為放開的一塊文物市場,但對于“金泉錢幣”中價值超過千萬的五件絕世珍品:武陽三孔布、天盛元寶、大清一百、金代銅鈔版和明代金錠,王剛并不愿意向人過多提及它們的來路和故事。王保國解釋說,“這是‘行規(guī)’”。
依據(jù)文物學會統(tǒng)計,文物收藏量在10000單位以上的文物商在全球有3000人左右,正是這些不同國家的重量級古董商在全球控制著一個復(fù)雜而緊密的文物交易網(wǎng)絡(luò)。“大量文物從不同國家的地下挖出,經(jīng)過四到五道文物販子倒手,最后到達境外重量級交易商的手中,也只有通過他們才能進入合法化的商業(yè)渠道,拍賣、轉(zhuǎn)手、升值,過去循環(huán)流通一次一般要耗時三到四年。”許地山說。
每次流通循環(huán)的完成就意味著文物的一次大幅度升值,“經(jīng)營文物是個只輸時間不輸錢”的生意。以保利集團2002年用2600多萬元的價格從海外拍回了圓明園文物牛首、虎首和猴首為例,有圈內(nèi)人士透露,6年前,這三件文物第一次出現(xiàn)在倫敦一場文物拍賣會上的時候,三個標的底價總和僅為1.5萬英鎊。而許還山說:“文物作為非法盜墓的歷史卻在這一次次交易中消失。”
今年1月初,記者向美國索斯比拍賣行索要了一份去年一年的文物拍品目錄。其中中國文物拍賣品多達102件,在目錄第24頁上,是6個西漢裸體陶俑的圖片,旁邊用文字注明:“此系中國漢代文物,出土地為西安,拍賣底價為每件6000美元~8000美元,拍賣時間是美國時間2002年3月20日。”西安警方告訴記者,2001年底西安白鹿原上一漢代諸侯墓被盜,盜墓者們盜空墓室外層后又侵入寢殿,共盜出271件彩色裸體陶俑,據(jù)估計,絕大部分陶俑被盜墓者以每件600元的低價售出。據(jù)警方描述的陶俑特征,可以確認,在索斯比拍賣行3月20日將拍賣的6個中國陶俑正是出自于這批“被盜品”。從中國出土到美國“上市”,這6個陶俑只花了不到兩個月。
許接著告訴記者,在許多國家,非法出土文物交易都被政府禁止,而對流入境內(nèi)的他國文物交易卻持允許態(tài)度,“這等于給盜墓文物創(chuàng)造了一個可供‘漂白’的全球性市場”。雖然業(yè)界重新提出聯(lián)合國1970年公約“由起源地保護文化財產(chǎn)”的原則,希冀杜絕文物“異國買賣,境外交易”的傳統(tǒng),但“‘秘密’幾乎成為文物與生俱來的附加值,誰會愿意說出它的來歷?”
從2001年開始,世界文物市場出現(xiàn)了新的變動:國際市場上的中國文物重新流回國內(nèi)的數(shù)量驟然劇增。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振生做過統(tǒng)計:“在去年一共成交的8796件文物藝術(shù)品中,海外回流占了3000多件,里頭拍得價格最高的25件文物,總價值達12105.2萬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界知名人士對這種“高價購買自己東西”的勢頭不以為然,他認為,回流旺盛的真正原因是因為近幾年國外普遍經(jīng)濟蕭條,海外文物市場暫時趨于飽和,一些國際文物交易商在保證足夠利潤空間情況下,進行選擇性地適量放貨,“貨源就是貯放在他們庫房中,那些從各國盜出的地上地下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