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為王維所繪的《伏生授經(jīng)圖》也很有講頭,畫的是漢初名儒伏生。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伏生把典籍藏于墻壁,使之得以保存。漢初孝文帝因其通曉《尚書》而派官員向他問學(xué),于是有《書經(jīng)》傳世。唐朝褒揚儒學(xué),伏生被封為儒家圣賢。畫中的伏生瘦骨嶙峋,頭戴方巾,身披輕紗,穿抱腹,袒露上身,坐于蒲團,倚幾案,執(zhí)書卷。王維的詩傳世很多,但還沒有確鑿的繪畫留存,只是有記載說他的畫也很有名。宋徽宗在《宣和畫譜》中記載“王維寫濟南伏生”,此卷在技巧上有唐朝繪畫的特色,而且有宋徽宗的印,曾被認(rèn)為是記載中的那一幅,但也有學(xué)者推斷它是宋朝人的臨本。不過它最珍貴的地方,其實是反映了當(dāng)時一些服飾和用品的樣貌。比如男人也穿肚兜(即“抱腹”),而且還是吊帶的,抱腹外批輕紗也是高士常有的裝扮。他所倚的幾案是一種長條形的矮桌,兩端案頭有翹頭,支腳是弧形的,這種形制在漢魏的壁畫和畫像石上常能看到,到了唐代依然沿用。
整個展覽看下來,如果用心的話,還能大致感受到中國畫從宋、元到明朝的發(fā)展變化。北宋晚期畫家燕文貴的《江山樓觀圖》,雖然還保留了北派畫家的大山水場景、頂天立地的畫法,但在細節(jié)處兼具南派特色,而且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南宋山水畫的濫觴。展覽中南宋的繪畫主要是一系列團扇扇面,所繪山水顯得很安逸,小小一個扇面,山水還都只占據(jù)畫面的一小部分。再往后,山水相對人物畫成為了絕對的主流,而山水畫中,寫實漸漸被個人心境的表現(xiàn)取代。司徒元杰認(rèn)為,到了明朝,“畫家們好像有點江郎才盡,于是開始大量在仿古的基礎(chǔ)上,做一些變化”。
出借這些珍貴作品的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是世界知名的中國書畫典藏館,它的古代中國書畫收藏,以阿部房次郎(1868-1937)所搜集的 160 幅中國書畫精品為核心。熱愛中國書畫的阿部自30歲起便醉心于收藏。他的收藏以清朝內(nèi)府藏品與名公貴胄的珍玩居多,使唐、五代、宋,以至元、明、清的南宗文人畫的脈絡(luò)相連。阿部辭世之后,其長子阿部孝次郎于 1943 年將整批收藏捐贈給了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通過這些被日本人收藏了 100 多年的中國書畫,我們還能看到對中國人來說已經(jīng)陌生了的裝裱方法“宣和裱”。這種裝裱方法的特點之一,是天桿上有兩條綾帶,稱為“驚燕”,它會隨風(fēng)飄動,可以防止燕雀在天桿上棲息,避免字畫被糞便弄臟。后來中國不用了,在日本卻一直流傳下來。(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