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2007年和2008年年初的迪拜藝術市場的繁榮,描述為過熱與不可持續(xù)的佳士得中東總監(jiān)邁克爾·耶哈在采訪中說,“這一新派的收藏家們,對于建立更強大的藝術市場是有促進作用的。我們所處的現(xiàn)狀是,有一個真正可持續(xù)的市場,里面有更深厚基礎的買家與更年輕的收藏家不斷加入。藏家們想在自家門口買藝術品,因為他們與自己身處的地方息息相關。”
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社會與民權,以及在中東地區(qū)的一些國家里爆發(fā)的“阿拉伯之春”革命運動的影響,都是激勵這一群年輕人的因素。一些人說他們在尋找這樣的藝術品,正如收藏家沙日·謝爾巴尼所說的,“反映社會痛楚,同時盡是有力宣言的藝術品”。
在迪拜長大有著伊朗血統(tǒng)的加拿大人謝爾巴尼說,“例如伊朗的藝術,很有話題性,我喜歡那種我能有所聯(lián)想的藝術品,而且傳達的信息多數(shù)是關于社會問題的映射。”
謝爾巴尼,現(xiàn)年34歲,在過去四五年間,一直在收藏藝術品,談論起了在迪拜度過童年時光,之后遠渡重洋學習深造的一代人,許多后來帶著鮮活開闊的放眼世界的視野回到了迪拜,并決定成為這個城市藝術變革的一份子。
身為私人藏家與迪拜庫爾多精品藝術畫廊總監(jiān)的巴爾沙·奧爾什魯奇這樣問道,“當你存放藝術品的展示墻空間滿了的時候,會發(fā)生什么呢?屆時,你會繼續(xù)延續(xù)這份熱情,不是去到電影院,而是進入開放的畫廊,到那時,它不再是僅僅為了將你的展示墻填滿而收藏藝術品……這就是我們在這里所看到的。”
迪拜藝壇的一個正確指引就是迪拜藝博會的普及,這個藝博會覆蓋中東、北非和南亞地區(qū),今年是其舉辦的第六年,共有來自32個國家的75家畫廊前來參展,參觀者的人數(shù)也是2007年第一屆時的近乎四倍,超過了22000人。該藝博會的總監(jiān)安東尼·卡弗預測迪拜藝術市場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她說道,“全球藝術市場對阿拉伯與伊朗藝術家的認可,已然非常地明顯,我不認為在此地藝術市場上,有誰希望有一次大的繁榮。他們其實是希望市場的穩(wěn)健增長,而且我可以說,比起以往,我們的發(fā)展變得更加好了!”(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