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激勵一代人”為主題的倫敦奧運會閉幕了,有關奧運話題的辯論和思考卻仍在繼續(xù)。
金牌究竟有多重
倫敦奧運會,中國以38枚金牌,獲得了有史以來非本土作戰(zhàn)的奧運會最佳戰(zhàn)績。
在中國選手所獲得的夏季奧運會金牌已經超過200枚的背景下,又該怎樣看待金牌?
7月30日,中國舉重隊員吳景彪意外失掉志在必得的金牌后,鞠躬痛哭,稱“對不起祖國”,輿論為之嘩然,很多人認為這體現了一種扭曲的金牌觀,比金牌更重要的是全民體質的提高。賽前的奪金大熱門劉翔重蹈4年前覆轍,輿論同樣嘩然,有感動有質疑有批評,許多人認為,劉翔被金牌異化,“不再擁有完整的自己”。
對運動員本人來說,金牌的分量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因為這是他的事業(yè),為這一天,他不知付出多少年汗水、傷痛、心酸。
比如劉翔,他早已功成名就,卻不甘心4年前北京的退賽,解不開“奧運會”這個心結。他用4年的努力和等待,等來了倫敦奧運會的十幾秒,起跑、攻欄、摔倒,跟腱撕裂。悲劇性的結果不能否定努力的過程。
對每個運動員而言,當面對無法彌補的終生遺憾時,不是任何人都能用一句“享受比賽”來輕松應對。在競技體育之中,金牌從來都是、今后還將繼續(xù)是選手們追求的最高目標。
從國家層面看,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如果丟掉某塊金牌,似乎并不像中國人那樣反應強烈。但是,至今沒有哪個國家否認,奧運會關系到國家榮譽。
綜合倫敦奧運會外媒報道來看,無論美、法、德、澳,還是東道主英國,都高度重視奧運金牌。美國人最重視的是“金牌總數第一”這枚最重的“金牌”,連總統(tǒng)奧巴馬也并不諱言,要從中國人手里奪回金牌第一的位置。英國,上至首相下至平民,都為英國選手首枚金牌歡呼。澳大利亞媒體則為本國選手表現不佳而大為不滿……
對中國而言,奧運金牌不僅能從一個側面展示綜合國力,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激勵”——當數以千計的上班族聚集在地鐵站臺上觀看直播時,當成千上萬觀眾半夜爬起來為中國健兒歡呼時,當電視機前的觀眾與領獎臺上的選手一起流淚時,奧運金牌選手仍然在為中國人提供著彌足珍貴的啟示:挑戰(zhàn)極限,實現自身價值。
今天,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生活在一個價值觀多元化的年代,有苦悶和困惑,有彷徨與徘徊。奧運健兒們的啟示,在于努力的價值和勇于勝利的價值,而劉翔也告訴他的同齡人:不要害怕失敗。中國需要更多勇于實現自己夢想的年輕人,與國家一起進步,邁向更高的高度。
過程與結果,孰重孰輕
倫敦奧運會期間有多起爭議,有的源起裁判,有的源起規(guī)則,后者最典型案例是中國一對女子羽毛球選手消極比賽被取消比賽資格,支持者與反對者就此展開激烈辯論,焦點是利用規(guī)則有何不妥。
或許最有資格判斷這場比賽對與錯的,是現場的觀眾。他們花錢買票,自然渴望一場精彩而不是爭著輸的比賽。噓聲表明了他們的態(tài)度。
但是,簡單從道德層面去指責這起消極比賽事件中的運動員、教練員、體育官員,似乎也欠公允。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選擇,都有現實的理由,或者理所當然,或者天人交戰(zhàn)。
這其實是理想與現實的一種沖突:完美的過程,現實的結果,孰輕孰重?
“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嘔心瀝血,創(chuàng)辦了一個幾乎是純精神、純道德的“奧林匹克理想國”,注重其教育功能,自誕生起,就在世俗社會艱難存活。到今天這個商業(yè)文化無處不在的社會,“奧林匹克理想國”傳承下來的道德價值觀面臨新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