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天前結束的全運會男排成年組決賽中,北京男排以3∶2戰(zhàn)勝上海隊,時隔48年后再奪全運會冠軍。
近3年來,北京男排在國內排壇可謂風光無限:2010~2011賽季以升班馬身份奪得全國男排甲A聯賽第四名,半年前在2012~2013賽季奪得全國甲A聯賽冠軍,現在又成了全運會冠軍。近幾年,在男排國家隊成績不斷下滑,地方隊普遍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北京男排的“大躍進”成了中國排壇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北京男排的成績讓其他球隊稱羨,但北京男排的成功模式,卻未必能被其他隊伍效仿。
8月13日晚,記者來到位于木樨園體育學校的北京男排駐地采訪主教練李牧。李牧從8月12日中午和全隊帶著全運會冠軍獎杯返回北京后,就一直沒有得閑——除了應接不暇的媒體采訪之外,李牧還得準備材料向北京市有關部門和領導匯報情況。自2010年北京市提出“三大球”振興計劃,并向運動隊投入重金以來,北京“三大球”成年組運動隊在全國聯賽和重大比賽上的成績突飛猛進,其中北京男排的變化尤其突出。
實際上,在北京市提出“三大球”振興計劃的前一年,北京男排在2009年山東全運會上僅獲得第7名,這個成績基本上是近20年來北京男排在全國排壇的實力體現,而成績最差時,是北京男排在全國男排甲A聯賽上跌出前12名,慘遭降級。
李牧表示,此次在全運會奪冠的北京男排,與4年前取得第7名的那支隊伍,主力陣容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隊伍還是那支隊伍,我的訓練方法也沒有太多的調整,但全隊的實力卻有了質的飛躍。”
李牧回憶說:“2010年之前,隊員們人心思動,全隊的信心和斗志遠不如現在。”
那時候的北京男排和現在全國絕大部分男排隊伍一樣,待遇低,士氣低落,“不難想象,如果隊員為排球吃苦受累,但得到的回報卻很低,他們怎么能安心打球?”李牧說。一些仍在當打之年的主力隊員早早地開始尋找后路,大多數隊員只是把運動隊當作一個暫時的棲身之地。
2010年,北京市提出了三大球振興計劃,政府投重金在三大球運動隊的建設上,同時,通過政府牽線搭橋,北京一家大型國企成為北京男排的冠名贊助商。
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北京男排獲得的資金就超過了從前的十多倍,隊員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據李牧介紹,現在北京男排主力隊員的年收入達到了六位數,這在全國各男排隊伍中肯定是最高的。待遇的提高穩(wěn)定了軍心,一些老隊員甚至因此重新歸隊效力。
北京男排還獲得了用于引進外援的專項資金,這也開了國內男排隊伍的先河。
與近幾年在國內女排聯賽上風生水起的恒大女排不同,北京男排仍然是一支體制內的專業(yè)運動隊。引進外援必將占用本土運動員的比賽機會,而體制內的專業(yè)運動隊的最高使命是參加全運會,運動隊依靠外援可以取得優(yōu)異的聯賽成績,但全運會只有本土運動員才能參加。這也是近幾年來,國內有不少男、女排隊伍有機會卻絕不引進外援的主要原因。李牧表示,北京男排引進外援時也曾擔憂本土運動員可能會失去一些比賽機會,由此耽誤了他們的成長,進而影響北京男排的全運會成績,但事實證明,這種擔憂完全是多余的。
3名強力外援為北京男排在上賽季奪得聯賽冠軍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北京男排在全運會奪冠卻全都依靠本土運動員,“外援的到來的確占用了我們一些隊員參加聯賽的機會,但外援的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素養(yǎng)卻影響了全隊。”李牧表示,“職業(yè)球員有著強烈的危機感,他們無論訓練還是比賽,都會力求做到最好,因為一名實力弱、狀態(tài)差的職業(yè)球員,隨時可能被俱樂部放到冷板凳上,甚至下崗。這種危機感和對自我的高要求,是我們的隊員以前沒有感受過的,在與外援的相處中,我們的隊員深受這種職業(yè)素養(yǎng)的感染。”
“此外,外援對訓練質量和訓練細節(jié)的較真勁兒,也對我們的隊員是一個觸動。”李牧表示,“有些訓練要求,教練給運動員說了100遍,都不如他們與外援在一起訓練一次的效果好。”
用著與4年前幾乎相同的隊員,教練的訓練方法也沒有太多改變,北京男排卻從全運會第7名一躍成為冠軍,整體實力從國內二流升到了一流水平。李牧所說的全隊整體實力有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關鍵還是體現在全隊的自信心、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的大幅提高上。
原八一男排主教練、國內排壇名宿陳剛在看到北京男排奪得全運會冠軍后表示,北京男排一年兩奪冠軍絕非偶然,職業(yè)化俱樂部帶來了職業(yè)化的收入、職業(yè)化的道德和職業(yè)化的成績。
如今北京男排已經走在了國內各男排隊伍的前面,但目前,包括北京男排在內,國內尚沒有一支男排隊伍脫離體育主管部門,運動隊的管理和生存模式、運動員的流動性和職業(yè)素養(yǎng)距離職業(yè)化俱樂部的標準還相去甚遠。北京男排的成功其實只是證明,在仍停留在專業(yè)訓練體制時代的中國排壇,運動隊哪怕只是向職業(yè)化邁進一小步,都會在隊伍實力和大賽成績上前進一大步。
職業(yè)化改革的問題在中國排壇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但十幾年過去了,職業(yè)化改革卻毫無進展。2010年以來,北京男排之所以能邁出走向職業(yè)化的第一步,與北京市對“三大球”運動隊給予的重點扶持政策有著直接關系,但放眼全國,又有多少省市能對社會影響力有限的排球運動隊予以這么大的扶持力度呢?(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