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錄印 王昌水 祝和平
摘 要 推行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是構建公共財政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柞水縣經過認真考察學習和充分調查研究,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以財政部門直收為主、委托部門征收為輔的"部門執(zhí)法、大廳開票、銀行收款、財政統管"非稅收入改革模式,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實踐,取得改革實效。
關鍵詞 政府非稅收入 管理改革 經驗與體會
一、管理改革的背景
柞水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國家級貧困縣。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加快了礦產冶金、生態(tài)旅游、現代醫(yī)藥三大主導產業(yè)的發(fā)展,鞏固了財源基礎,財政收入高幅增長,政府非稅收入在地方財政收入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對公共財政體系建設的作用日益明顯。但是,由于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加之部門受利益的誘惑,全縣非稅收入管理工作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不夠統一。有的部門把黨和國家賦予的行政執(zhí)收職能,當作本部門的特殊權力,把收取的非稅收入視為單位自有資金,甚至于設立"小金庫";有的部門把加強非稅收入管理與"三亂"現象聯系在一起,認為加強非稅收入管理難免引發(fā)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現象;也有個別部門領導不著眼長遠,不求自我發(fā)展,認為政府非稅收入"毛多肉少",深化改革會影響財政轉移支付結算,得不償失。二是征管機制不夠健全。柞水縣政府非稅收入有七大類、200多個項目,這些項目主要分布在農業(yè)、工商、財政、文化、教育、交通、政法、人事、勞動等部門,并且是以執(zhí)收單位自行征收為主。這種多方征收、多頭管理的機制,肢解了財政管理職能,增加了收入征管成本,不僅形成了一個"收費養(yǎng)人"局面,同時,給單位和個人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每辦成一件事情,都要在涉及的部門"過關交費",群眾對此意見很大。三是管理方式不夠完善。由于國家還沒有出臺一部系統性的非稅收入征收管理法律和較為科學實用的收繳管理軟件,導致主管機關對非稅收入管理的強制性不夠,對超標準、超范圍和隨意減收、免收非稅收入的問題查處不嚴,因此各部門征收非稅收入的隨意性較大,出現了該收的不收、不該收的亂收現象。
二、管理改革的做法
(一)深化改革建機制。2007年10月份,縣政府參照省政府推行省級部門非稅收入管理改革試點辦法,結合縣情實際,制定下發(fā)了《柞水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實施方案》,方案從轉變政府職能、實行財政直收、建立智能化征繳系統三個方面明確了改革的指導思想和任務,確立了堅持公開透明、科學規(guī)范、積極穩(wěn)妥三項基本原則,選定公安局、國土局、人勞局等15個部門為首批試點單位。12月份,成立了以常務副縣長為組長的改革領導小組,主持召開了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動員大會,并制定下發(fā)了《柞水縣政府非稅收入征管暫行辦法》、《柞水縣政府非稅收入票據管理辦法》、《柞水縣政府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暫行辦法》等多項配套措施,為管理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2008年3月份,省財政廳確定柞水為縣級非稅收入管理改革試點縣,并根據"柞水模式"的業(yè)務需求,委托東軟公司開發(fā)了"BS版-陜西省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系統",印制了《陜西省政府非稅收入一般繳款書》和相關票據;同時,省農行開發(fā)配套了非稅收入收款軟件,實現了財政與銀行之間的業(yè)務接軌,有力地推動了改革試點工作的順利進行。8月份,縣政府將縣收費管理中心更名為"柞水縣非稅收入管理局",內設征管股、稽查股、計會股、辦公室和財政直收大廳5個業(yè)務股室,實現了機構冠名與管理職能相統一,明確了財政部門是管理非稅收入的執(zhí)法主體,形成國稅、地稅、非稅三維一體的征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