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忙于工作,讓趙學武感到愧疚的是沒有時間陪伴遠在家鄉(xiāng)的父親。他常常想起母親,想起她老人家一直為自己操心勞累,可是等到自己成家立業(yè)了,母親卻因病離開了他們。每當想起這想,他就特別的傷感。因此每逢節(jié)假日,他一定要和妻子女兒回商洛看望現已80多歲的老父親。“在生命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身為醫(yī)生,救死扶傷,那是天職。”這是父親教導他的話。因此自就醫(yī)以來,趙學武始終秉承“大醫(yī)精誠,仁心仁術”的理念,以精湛的技術和嚴謹的態(tài)度,為成千上萬的患者做出了正確診斷。
四
人之一生,就在于一呼一吸之間;生與死,只是瞬間的轉化。從醫(yī)30年,一樁樁一幕幕的病相世態(tài),皆是人生的寒涼無常。因此,趙學武對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格外的珍惜。他不拘小節(jié),和朋友處,以誠待之,以信交之。熟悉趙學武的人,都說他是一個面冷心熱的人。自他在醫(yī)院工作這些年來,經常有朋友找他幫忙,不是看片子,就是找其他醫(yī)生做手術。對于這樣的事,他總是熱心地跑前跑后,有時候聽到有些患者的口音像是商洛人,他二話不說趕緊幫著找醫(yī)生,很多次還幫人墊過醫(yī)藥費。他說自己只是一名醫(yī)生,能為家鄉(xiāng)的人做點事,盡點力,這是在外游子的一片心,更是大山人的一份情懷。
商洛山走出來的人,除了實在,就是身上那種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輸的精神。無論是哪個年代的人,無論什么樣的家庭出身,只要是商洛人,不管他們是文人墨客,還是販夫走卒,抑或是政商領袖,個個厚樸純善,堅強不屈,這是天南地北商洛人的共性,也是我做采訪報道以來最為明顯的感受。當我問趙學武這種力量來自于什么,他說也許是丹江水滋養(yǎng)了商洛人的心靈和智慧,是大山給了商洛人精神和力量。“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這是趙學武壓在辦公桌玻璃板下的一句話,也是他個人的精神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