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記者 馬澤平)鎮(zhèn)安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屬地質(zhì)災害多發(fā)地區(qū)。6月25日,記者與鎮(zhèn)安縣柴坪國土所3名職工一起共同度過了一個“工作日”,見證了一線普通職工的艱辛。
對于柴坪國土所所長趙克哲來說,6月25日是他們最普通的工作日,他帶領(lǐng)職工何立功、班道銀第二次到近30公里外的陽坡滑坡體巡查。清早7點,柴坪國土所3人在街道上每人買了份豆?jié){和油條,就擠上了到東瓜的班車。在顛簸的車上,趙克哲喝顆降壓藥,邊吃早點便告訴記者:“我們大多數(shù)時間到地質(zhì)災害點巡查早點都是在班車上解決的,早晨一般只有一趟班車去村里,錯過了就得租車,代價高不劃算。”
在通村班車終點站東瓜下車后,又租來兩輛摩托車跑了5公里,才到向陽村,而眼前已經(jīng)沒有大路了。此時正是10點多,我們一行還沒有到達目的地陽坡滑坡體,天氣說變就變,早晨還是晴朗的天空這會兒卻飄起了細雨。好在他們3人有經(jīng)驗,都帶著雨披。“今天天氣還不錯,雨也不大,要不然我們上去非得把一身衣服淋濕了再晾干。”班道銀指著眼前的羊腸小道說,這個月初,他們來時剛好頂著烈日暴曬,順著這條小路攀爬10里陡峭山路,全身被汗?jié)裢浮?br />
在雜草掩映的山間小道上爬行得手腳并用,稍不注意腳打滑就會跌倒。趁著山道上休息,何立功告訴記者,自己是渭南人,才開始到鎮(zhèn)安大山里工作也不習慣,地質(zhì)災害點大多在偏僻的深山中,交通不便,時間長了就練出來了如何在山路上行走,現(xiàn)在也在鎮(zhèn)安成家了,孩子上幼兒園,自己很少白天能見孩子一面。“我們一個月幾乎天天都要走這樣的羊腸小道,平時累了就靠在路上,渴了就喝山泉水。”
10里的山路走了一個多小時,中午12點才到達陽坡滑坡體,每個人褲腿上都沾滿了泥土。在滑坡體上,班道銀掏出筆記本作巡查記錄,趙克哲和何立功正忙著查看防滑樁。“這是我們制作的簡易防滑樁,在裂縫兩端各訂上一個木樁,系上繩索,巡查時根據(jù)繩索松緊程度,就能確定滑坡跡象。這個滑坡體還好,最近未見走動跡象。”趙克哲說,“陽坡滑坡體是4年前發(fā)現(xiàn)的一個新的地質(zhì)災害點,有5戶受災群眾已經(jīng)搬遷了,還剩下3戶,他們正聯(lián)系村里想辦法搬遷出去。”
國土所在向陽村二組地質(zhì)災害監(jiān)測員王太文的帶領(lǐng)下,到滑坡體威脅的3戶家里走訪。在受災戶傅邦志家里,國土所職工一行看到明白卡掉在了地上,就動手幫老傅重新釘好。“老傅,你明白災害發(fā)生撤離路線不?”趙克哲問。“知道知道,你們上次就培訓過了,從我這家門口,抄砭子路過溝,不能往山下跑。”傅邦志說。
查看完王明環(huán)、傅濤等另外兩家后,我們一行才撤離。“這4年,我到陽坡滑坡體巡查不下70次。風里來雨里去是常見的事,有時越是惡劣天氣,我們越要在災害點上巡查。”趙克哲介紹,作為基層地質(zhì)災害巡查員,柴坪轄區(qū)33個滑坡體,大型1個,中型9個,小型23個,威脅267戶1367人,1133間房屋,這些滑坡體他們兩個月就得巡查一次,撤離路線、預案等,他熟記于心。“其實,轄區(qū)每一個災害點的發(fā)展軌跡我十分清楚,但是我們每巡查一次,心里就多了一份踏實,老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誰都不敢大意。”
巡查結(jié)束下山,到東瓜,已是下午3點,在村民家吃了頓簡單的午飯后,趙克哲3人又調(diào)解了一起梅子村宅基地糾紛。晚上8點,46歲的趙克哲才帶領(lǐng)職工拖著疲憊的身子返回柴坪國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