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是什么?”
“這是當年修洛惠渠用的手搖電話機。”
“那為什么要挖洛惠渠啊?”
“那時梁塬周邊群眾深受無水之苦,吃水都要下洛河一擔一擔地挑……”
1月30日中午,在洛南縣城18公里外的永豐鎮(zhèn)劉村梁塬水廠洛惠渠紀念館里,洛南縣西街小學教師王鵬霞指著珍貴文物,給她的孩子講解60年前修建洛惠渠的故事。
“去年清明節(jié),我們學校也曾帶孩子來梁塬水廠,在洛惠渠紀念碑前緬懷為修建洛惠渠而獻身的那些洛南先輩,但是孩子們對先輩們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精神理解起來還是有些抽象。”王鵬霞說,“前不久建成了洛惠渠紀念館,可以通過當年的照片、文物和影像資料再現當年修建洛惠渠的感人情景,孩子們接受思想洗禮就更容易了。”
當記者走進洛惠渠紀念館,參觀隊伍增加到十幾人,梁塬水廠職工藺周玲自發(fā)地當起了講解員。她動情地說:“洛惠渠始建于1957年,比紅旗渠還早3年。有句古謠‘苦瓜梁塬黃柏川,吃水更比吃油難’,可見當年梁塬人民多么期盼水源。修建洛惠渠期間,恰逢國家3年自然災害,干部群眾缺吃少穿,但洛惠渠建設者克服了重重困難,硬是憑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精神,自制炸藥、自燒石灰,戰(zhàn)嚴寒、斗酷暑,在幾乎沒有任何測量工具和現代化設備的情況下,歷時15個月建成洛惠渠。引洛河水上梁塬,解決了保安、永豐、四皓、城關4個鎮(zhèn)辦的用水問題,輻射周圍54個行政村的灌溉和飲水困難。如今,洛惠渠已經成了洛南人民心中一座永遠的豐碑。”
藺周玲和參觀群眾談話間,永豐鎮(zhèn)劉村黨支部書記李智軍也走進了紀念館。他說,自從梁塬建起了洛惠渠紀念館,他農閑沒事總喜歡進來轉一轉,每當看到炮炸老虎嘴、劈開龍山崖、削平雞冠山、搶通流沙臺等修渠照片,他就想到這嘩啦啦的水是當年無數英雄用生命換來的。“洛惠渠是梁塬人的生命線,洛惠渠的建成不僅打破了‘四十里梁塬無水源,想吃白米難上難’的現狀,而且自從洛水上了塬,梁塬人民的生活變化一天一個樣。”李智軍說。
飲水思源得知根,吃水不忘修渠人。誰曾想素有“四十里梁塬七十二洼”之稱的梁塬如今大變樣,洛惠渠穿越山河,滋養(yǎng)著這片土地,既解決了洛南城區(qū)以及周邊29萬老百姓吃水難的問題,還將40里梁塬周邊旱地變成了良田。家住梁塬水廠附近的烤煙種植大戶劉建盈提起洛惠渠,頗有感慨。“受洛惠渠的恩賜,我家30畝烤煙田年年都豐收,正是靠著種植烤煙,我才走上了發(fā)家致富路。”
梁塬上,伴著冬日的暖陽,永豐鎮(zhèn)李村的草莓園大棚里,果香沁人心脾,洛惠渠分流的水正通過自動噴灌系統進入草莓根部。田壟上,草莓長勢正好,在綠葉的映襯下,色澤格外鮮亮,吸引游人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