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今年年初表示,包括完善加工貿易政策等措施,降低了企業(yè)稅負,支持了企業(yè)生產,穩(wěn)定了出口形勢。2010年將繼續(xù)落實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政策,穩(wěn)定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
在經過7次調整后,中國綜合退稅率已從9.8%提高到逾13.5%。而2007年出口產品增值稅實際征稅水平是15.3%。
因出口退稅增加,不少品類產品,尤其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降幅開始收窄。海關總署曾表示,自2008年8月到2009年一季度,大宗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困境有所緩解,塑料制品、服裝及衣著附件、鞋類、家具及其零件、箱包出口都扭降為增。
負面影響致惡性循環(huán)
出口退稅只能保持價格上的競爭力,“中國制造”產品始終停留于價值鏈低端。
出口退稅政策扭轉部分行業(yè)產品下降頹勢的同時,也帶來相應的負面影響。據(jù)國家稅務總局快報統(tǒng)計,2009年全國共辦理出口退稅6487億元,這意味著財政收入相應的減收6487億元。這個數(shù)字已超過當年稅收新增的收入,給本來嚴峻的稅收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這種壓力在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時已經顯現(xiàn)。1999年至2002年,為了應對危機,中國大規(guī)模提高出口退稅率,出口退稅的應退稅額年均增長36.3%,中央財政收入實際增長率僅有18.2%,造成大量出口退稅欠款,企業(yè)無法及時獲得退稅。2002年底中國累計的出口退稅欠款,直到2004年才還完。
出口退稅還有另一個負面作用,就是中國本土的出口企業(yè)并未因此多獲多少利益,尤其中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并沒有因為出口退稅而獲得利潤,只是靠出口退稅來保持價格上的“低價”競爭力,如此惡性循環(huán)造成“中國制造”產品始終停留于價值鏈最低端。
近日一份由財政部科研所所做的主題為《涉外財稅政策體系改革路徑》的課題報告中,提出出口退稅政策在不同產業(yè)間的效果是不一致的。高附加值產業(yè)傾向于將出口退稅的大部分轉化為企業(yè)利潤而較少改變出口商品價格,而低附加值產業(yè)則意愿在維持現(xiàn)有利潤水平的條件下,將其轉化為價格優(yōu)勢,從而維持競爭能力,擴大出口量。
羅建平說,國外的進口商對中國出口退稅的政策,比有的中國廠家吃的還透,比如現(xiàn)在中國某些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為15%,但是國外進口商就此壓低價格,而中國廠商頂多能拿到2%到3%。
恰恰最為依賴出口退稅的,就是這些勞動密集型產品。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出口大戶也是紡織業(yè)龍頭,全國人大代表、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建議,將紡織服裝業(yè)的出口退稅率由16%調整至17%,實現(xiàn)完全無稅出口。
專家呼吁調整出口退稅
國開行顧問、原副行長劉克崮認為,中國的退稅退多了,出口退稅現(xiàn)在負面作用過大。
受益于出口退稅政策,中國的出口形勢逐漸好轉。海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1-3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速達28.7%。在這種形勢下,專家提出了與趙林中相反的建議。
“要適度退稅,要把出口退稅率下調。”國家開發(fā)銀行顧問、原副行長劉克崮在4月下旬一次論壇上公開表示,“我認為我們在出口退稅的問題上有一些誤區(qū),比如說認為維持出口商品不含流轉稅是國際慣例。錯了,國際慣例說可以不含稅,沒有說必須不含稅。”
劉克崮接受本報采訪時說,適度的出口退稅是中性的、合理的,適度的退稅不能說是鼓勵出口創(chuàng)匯,國際上通行的是出口商品不含流轉稅,因為出口到對方國家,還會對商品征收流轉稅。在不同的國家稅制結構不一樣,但是現(xiàn)在的問題是,在這一原則下,中國的退稅退多了。
“出口退稅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作用,現(xiàn)在應該說負面作用過大,正面作用有,但是沒必要那么大。負面作用免不了的,但是不應該那么大。”劉克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