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火熱的理財產品曾令各家銀行收益頗豐,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旦理財產品出現(xiàn)大幅虧損,銀行聲譽也將受損。近日,某銀行員工私自銷售的一款理財產品到期無法兌付引起爭議,凸顯了銀行在向投資者出售產品過程中引發(fā)的信譽風險,更為廣大投資者敲響了警鐘,必須重視理財風險。
現(xiàn)狀
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不同于存款
今年以來,一些披著理財產品外衣的假PE或高利貸,讓上鉤的投資者損失慘重。目前仍有部分普通投資者存在這樣一種錯誤心理,他們基于對金融機構的信任,認為金融機構所發(fā)行的投資產品不應該出現(xiàn)風險,不但要求保障本金不發(fā)生損失,而且對“承諾”的預期收益率得保證兌付。
尤其是商業(yè)銀行,由于一直以來其儲蓄烙印很深,老百姓會有意識地將銀行理財產品與儲蓄相掛鉤,因此眼下的絕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具備“類存款”特性。但是不能說銀行理財產品是沒有風險的,其預期收益率并不等同于到期收益率。
普益財富研究員方瑞表示,這些“類存款”理財產品通常采取“資金池”投資管理模式,將發(fā)行銀行的多款理財產品募集到的資金匯集起來形成一個大池子,整體上對大池子進行統(tǒng)一管理,所投資資產多種多樣,利用資金與資產的期限錯配賺取期限溢價,通過產品循環(huán)發(fā)行以力保大池子中資金的穩(wěn)定性。由此可見,“資金池”模式帶來的流動性風險不容小覷,一旦某個時點上產品新發(fā)量無法彌補到期量就有可能形成資金缺口。
工商銀行北京分行的財富客戶經理周芳表示,客戶應當認清理財產品的風險,首先客戶應該每年定時做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風險偏好是不同的,應根據(jù)測試結果并結合實際資產情況及家庭結構的變化選擇適合的理財產品;其次要選擇一位讓自己信賴的理財經理,進行深入的溝通,讓他真正了解你和你的投資目標。第三,看清理財產品說明書,不要用消費的心態(tài)去投資。第四,每半年或一年對自己的投資產品進行梳理。最后,不要輕信那些“無風險高收益”的產品。
辨別
八方面甄別銀行和私募理財產品
銀率網分析師指出,有限合伙基金目前在我國發(fā)展迅速。但存在很嚴重的監(jiān)管漏洞,因為基金以合伙制企業(yè)形式存在只需要基金管理方成立一個有限合伙企業(yè),投資者可以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進行投資,而對于這個有限合伙企業(yè)的監(jiān)管,主要由工商管理部門負責,沒有相應法規(guī)對投資者的投資起到維權作用。而且由于有限合伙私募的性質,投資者沒有辦法從招募說明書中看到相應的投資風險。
由此,投資者在投資有限合伙私募基金時需要面臨兩個大的風險:一個是投資風險,也就是基金投資的項目是否具有盈利能力,基金到期后能否順利收回本金和收益;另一個道德風險,也就是私募管理公司是否真實可靠,其對私募產品的描述是否真實,募集款項是否真的用于項目投資。
據(jù)悉,投資者在銀行購買的產品從管理權責上分兩類,一類是銀行自己發(fā)行管理的產品。投資者接觸最多的就是銀行理財產品;另一類就是銀行代銷的產品。像基金、信托、私募、保險等產品,這類產品銀行只是代理銷售,產品的盈虧都由管理公司負責。通常普通投資者在銀行購買投資產品時,如果客戶經理描述模糊或刻意隱瞞,投資者一般分不清哪些產品是銀行自己發(fā)行的理財產品,哪些產品是銀行代銷的產品。銀率網分析師表示,事實上,從名稱、發(fā)行機構等方面可以鑒別這些產品的區(qū)別(如上表)。
購買私募理財產品要做熟做老做硬
普通投資者在對有限合伙私募進行投資時如果不能分辨該產品是否存在道德風險,那么就不要再奢望獲取產品承諾的高收益。對此,銀率網分析師提供了三個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