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教的“新教徒”
1805年的一天,英國銀行家約翰·巴林在美國旅行,想去看望前去看望他的合作伙伴史蒂芬·吉拉德。得知吉拉德最喜歡的商船之一“伏爾泰”號已經(jīng)安全從西印度群島返回,約翰興沖沖地趕著馬車前往吉拉德位于賓州南部的農(nóng)場,他認為這個好消息足以讓一向嚴肅冷酷的吉拉德露出笑容。他到達農(nóng)場時,鄰居告訴他,吉拉德正在閣樓上存放干草。
“請您通知他我想見他。”約翰的話音未落,吉拉德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他眼前。
“我來是要通知通知您,您的商船‘伏爾泰’號已經(jīng)安全返航了。”
“我知道它已經(jīng)安全抵達。我的船一向安全。‘伏爾泰’號是艘很棒的船。請原諒,巴林先生,我要去忙我的干草了。”說著,吉拉德就再次爬上了閣樓,留下一臉詫異的巴林。
事后巴林感嘆說,勤奮應該是吉拉德成功的最大原因。即使在事業(yè)如日中天,富可敵國時,他也堅持工作。每天從以一匙荷蘭酒和最濃的黑咖啡開始,直到很晚才休息。唯一的娛樂就是驅(qū)車去他的小農(nóng)場,并親手耕種。他對自己生產(chǎn)的蔬菜和水果頗感自豪,而且饒有興趣地爭取提高產(chǎn)量。吉拉德認為工作是人的靈魂,“勞動就是生活、幸福及一切”,而懶惰則讓人生銹、墮落。
吉拉德對勞動的態(tài)度與馬克思·韋伯所說的新教徒的天職觀極其相似:勞動是一種榮耀,是人生的根本目的。“上帝應許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一個人完成他在現(xiàn)世里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
但事實上,吉拉德是個徹底的異教徒,認為“宗教在我心中沒有任何位置”,甚至以此為榮,到處宣傳。他經(jīng)常在周日工作,以表明這個上帝休息的日子只是人們偷懶的借口,浪費時間去參加那個尊崇上帝的儀式是連傻子都不如的行徑。他自稱“啟蒙時代的兒子”,“伏爾泰的書是我的圣經(jīng)”,篤信理性。
其實這二者并不矛盾,因為在18世紀的北美,韋伯所說的新教倫理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已經(jīng)內(nèi)化為資本主義精神的一部分,完全融入世俗世界。如美國學者里亞·格林菲爾德所說,在殖民地的艱難歲月里,由新教倫理發(fā)展而來的資本主義精神,以飛快的速度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慣常。資本主義“已經(jīng)被制度化了,恰似一只現(xiàn)成的鐵籠,稱其為鐵籠不是因為它令人不適并且束縛自由,而因為它堅固可靠并且穩(wěn)定到位。”
可以說,吉拉德是個不信教的“新教徒”。在17、18世紀的美國,像吉拉德這樣的商人大有人在。比如汽船大亨羅伯特·富爾頓、鐘表商伊萊·特里、毛紡企業(yè)家漢弗萊斯,他們也都不是信徒,而是科學和理想的追隨者,但是他們與吉拉德一樣,其所遵循的的資本主義精神與新教倫理有共同的內(nèi)核:勤勉、誠信、理性、節(jié)儉。
吉拉德正是靠這種資本主義精神建立了龐大的財富帝國,也憑著它抵抗住了財富的進攻,以禁欲似的節(jié)儉和圣徒般的捐贈詮釋出一種真正健康的財富觀。
晚年的吉拉德住在華特街上的一個黑暗的小房子里,沒有孩子,妻子多年前死于精神失常。在常人看來,他是個糟老頭,孤僻、刻薄、冷酷、鐵石心腸。他總是對其下屬心存顧忌,擔心他們會出自己那里得好好處;他的開銷很小,可能比他的辦事員還低;他從不施舍行善,“一個乞丐在他的門前臥一輩子,也別想從他那兒得到一個子兒”。
1980年,80歲的吉拉德的左眼視力開減弱,但是他仍然拒絕任何幫助。有一次他試圖穿過一條擁擠的街道,被路過的馬車撞到,傷勢很重。他的耳朵聾了,臉被擦傷,視力完全喪失,體健康狀況急速惡化,1831年12月26日,吉拉德在Water Street的一個小平房的里屋里孤獨地死去。但是幾天后,他的遺囑公布于世,讓對他心懷偏見的人們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