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1605年7月13日(明萬歷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海南瓊山(23.5°N,117.2°E)M7(震中烈度Ⅸ)“五月二十八日亥時地大震,自東北起,聲響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盡,城中壓死者數(shù)千,地裂水沙涌出,南湖水深三尺,田地陷沒者不可勝紀。調(diào)塘等都田沉成海,計若干頃。二十九日午時復大震,以后不時震響不止。”(清康熙抄本《瓊山縣志》卷12)
26 1609年7月12日(明萬歷三十七年六月辛酉)甘肅酒泉紅崖堡(39.2°N,99.0°E)M71/4(震中烈度Ⅹ)“辛酉,甘肅地震,紅崖、清水等堡軍民壓死者八百四十余人,邊墩搖損凡八百七十里。東關地裂,南山一帶崩,討來等河絕流數(shù)日。”(《萬歷實錄》卷459)
27 1622年10月25日(明天啟二年九月甲寅)寧夏固原北(36.5°N,106.3°E)M7(震中烈度Ⅸ-Ⅹ)“陜西固原州星隕如雨。平?jīng)?、隆德等縣,鎮(zhèn)戎、平虜?shù)人?,馬剛、雙峰等堡地震如翻(),城垣震塌七千九百余丈,房屋震塌一萬一千八百余間,牲畜塌死一萬六千余只,男婦塌死一萬二千余名口。”(《天啟實錄》卷26)
28 1626年6月28日(明天啟六年六月丙子)山西靈丘(39.4°N,114.2°E)M7(震中烈度Ⅸ)“六月丙子,大同地震數(shù)十,死傷慘甚。靈丘晝夜數(shù)震,月余方止,城郭廬舍并摧,壓死人民無算。”(清乾隆《大同府志》卷25)
29 1652年7月13日(清順治九年六月初八)云南彌渡南(25.5°N,100.6°E)M7(震中烈度Ⅸ+)“蒙化地大震,地中若萬馬奔馳,塵霧障天。夜復大雨,雷電交作,民舍盡塌,壓死三千余人。地裂涌出黑水,鰍鱔結(jié)聚,不知何來。震時河水俱干,年余乃止。”(清康熙《云南通志》卷28)
30 1654年7月21日(清順治十一年六月丙寅)甘肅天水南(34.3°N,105.5°E)M8(震中烈度Ⅺ)“丙寅,陜西西安、延安、平?jīng)?、慶陽、鞏昌、漢中府屬地震,傾倒城垣、樓垛、堤壩、廬舍,壓死兵民三萬一千余人及牛馬牲畜無算。”(《清世祖實錄》卷84) 1642-1654年(明崇禎十年至永樂八年,藏歷第十一繞回陰水馬年至陽水馬年)西藏洛隆西北(30.8°N,95.6°E)M≥7(震中烈度≥Ⅸ)
31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甲申)山東郯城(34.8°N,118.5°E)M81/2(震中烈度≥Ⅺ)“六月十七日戍時地震。督撫入告者,北直、山東、浙江、江蘇、河南五省而已。聞之入都者,山西、陜西、江西、福建、湖廣諸省同時并震。大都天下皆然,遠者或未及知,史冊所未有。”(宣統(tǒng)二年《客舍偶聞》頁四)“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時地震……城樓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婦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冊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其時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溝澮皆盈,移時即消化為烏有。……合邑震塌房屋約數(shù)十萬間,……其時死尸遍于四野,不能殮葬者甚多,凡值村落之處,腥臭之氣達于四遠,難以俱載。”(康熙《郯城縣志》卷9)
32 1679年9月2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庚申)河北三河平谷(40.0°N,117.0°E)M8(震中烈度Ⅺ)“七月二十八日已時初刻,京師地震……是夜連震3次,平地坼開數(shù)丈,得勝門下裂一大溝,水如泉涌。官民震傷不可勝計,至有全家覆沒者。二十九日午刻又大震,八月初一日子時復震如前,自后時時簸蕩,十三日震二次。……二十五日晚又大震二次。……積尸如山,莫可辨認。通州城房坍塌更甚??罩杏谢鸸猓拿娣贌?,哭聲震天。有李總兵者攜眷八十七口進都,宿館驛,俱陷沒,止存三口。涿州、良鄉(xiāng)等處街道震裂,黑水涌出,高三四尺。山海關,三河地方平沉為河。環(huán)繞帝都連震一月,舉朝震驚。”(清《三岡識略》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