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咸豐賜婚,慈禧的胞妹成了醇親王福晉,且為醇親王奕生子載湉,即后來的光緒。究咸豐之賜婚是其對慈禧生子的恩賞,還是應慈禧所求,不得而知。但日后慈禧的三位娘家侄女均嫁入愛新覺羅氏,則無疑是慈禧對娘家人的特殊關照。不過,慈禧并沒肆意提攜葉赫那拉氏族人,因此朝中沒有外戚集團,自然也就沒有漢、唐兩朝宗室與外戚你死我活的血腥斗爭。
論權勢,在中華之歷史長河中只有呂雉和武則天這兩位女性能與慈禧比肩。但慈禧與呂雉、武則天卻又有一明顯不同,那就是呂雉掌權時扶植出一個呂氏外戚集團,武則天掌權時扶植出一個武氏外戚集團,而慈禧始終沒讓娘家人當大官、掌實權,因此在慈禧生前沒有愛新覺羅宗室與葉赫那拉氏外戚集團之間的你死我活的權勢斗爭,在慈禧亡故后也沒宗室、大臣集團對外戚集團的清算。其中之原因是大清祖制嚴禁外戚干政,還是慈禧認定聯(lián)姻比封官賜爵更穩(wěn)妥?究竟是何緣由?當是清史專家們研究的課題,如今只道幾段“花絮”,講幾個故事。
呂雉、武則天忒“疼”娘家人
呂雉,字娥姁,漢高祖明媒正娶的發(fā)妻。自漢高祖劉邦病故后執(zhí)掌中樞15年,劉漢的江山盡在其掌控之中,誰個榮誰個辱憑她好惡而定。呂氏剛一掌權便追封其亡父為呂宣王,隨后又追封其大亡兄呂澤為悼武王,追封其二亡兄呂釋為趙昭王。接下來又封侄呂臺為呂王、呂產(chǎn)為梁王、呂祿為趙王。這還不算,又有其侄孫呂通封燕王、其妹封臨光侯,連娘家外甥呂平都封了扶柳侯……前后共計有十余位娘家人位列王侯,形成了人數(shù)眾多陣容強大的呂氏外戚集團。
呂氏病危時,又任命兩位已然封王的侄子呂祿為上將軍、呂產(chǎn)為相國,并要他們統(tǒng)率北、南大營牢牢握住軍權。臨終前將兩位王爵在身、大權在握的嫡侄喚至榻旁叮囑:“高帝平定天下之后,與大臣訂有非劉氏宗族稱王者,天下共誅之的盟約?,F(xiàn)在呂氏稱王,劉氏和大臣憤憤不平,我死之后,皇帝年輕,大臣們可能兵變,你們要牢牢控制軍隊,守衛(wèi)皇宮,千萬莫為我送葬,否則將大禍臨頭。”
從呂氏的臨終遺言看,呂氏不可謂不精明,然而她的精明非但沒為呂氏外戚集團免去禍災,反倒刺激了劉氏宗族與大臣集團的斗志。呂氏一亡,齊王劉襄發(fā)難于外,陳平、周勃等大臣響應于內(nèi),頃刻間呂氏外戚集團灰飛煙滅,呂氏后人幾乎盡遭誅殺。這結局是呂氏最怕出現(xiàn)的,同時也是呂氏一手釀成的。
武則天,歷史上的大周皇帝,在其沒登基稱帝之前即已大權在握,高宗朝時,她與高宗共掌天下并稱“二圣”。到了中宗朝,唐中宗成了擺設,諸事均由則天太后獨斷。再后來,干脆改朝換代稱孤道寡當了大周皇帝,她封賞給娘家的王爵雖然少于呂雉,但也同樣扶植出一個武氏外戚集團。她的兩個侄子一個封魏王,一個封梁王,其中的梁王武三思曾出任過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在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謀求承續(xù)大統(tǒng)時,武則天曾一度猶豫,對究竟傳位娘家子侄,還是傳位兒子三心二意徘徊不定。若非肱股大臣狄仁杰放膽直問:“姑侄與母子,哪個更親近?”隨之又進言:“立子,則千秋萬歲后祭祖于太廟;立侄,則未聞天子祭姑于太廟者。”這才打消了武則天傳位娘家子侄的想法,詔告天下:立已被廢為廬陵王的李顯為太子。
武氏外戚集團的下場比漢朝呂氏外戚集團的下場更悲慘,在武則天尚未賓天之前,她一手扶植出來的武氏外戚集團便成了替罪羊,遭到李氏宗族和大臣集團的聯(lián)手圍剿,連嫁出去已為人妻的,甚至嫁給李氏宗族為妻的都未能幸免于難,鮮有躲過這一劫難之人。
慈禧執(zhí)掌大權時才20多歲
慈禧,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閨名杏貞,咸豐二年選秀入宮,最初賜名蘭貴人,后又賜懿嬪。三年后生皇子載淳,即后來的同治,于是母以子貴,先晉封懿妃,再晉封懿貴妃。由于她通文墨、懂行文而又善體圣意,所以成了咸豐的特殊“秘書”,常代咸豐批閱奏章。算起來,這當是慈禧接觸朝政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