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清史專家閻崇年潛心50年完成的通俗歷史國學(xué)著作《大故宮》(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書系,是故宮建立600年來,真正意義上首次全景呈現(xiàn)“大故宮”的作品。書系首次打開故宮外延,將臺北故宮博物院、沈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三山五園,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壇廟寺院、皇家園林、行宮陵寢等,納入故宮姻系,并以此為脈絡(luò),透徹解析綿延千百年的封建帝王族系、機制構(gòu)架、社會人文、文化淵源,以及建筑、文物、民風(fēng)等。剛剛出版的《大故宮3》將視野集中于皇室宗親及宮女太監(jiān),詳解其成敗關(guān)鍵與命運走向。
舌尖上的宮廷宴:皇帝每天吃什么?
天下美味食品進入宮廷,宮廷帝后是怎樣用膳的呢?
御膳時間。明帝用膳,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農(nóng)耕文化的三餐習(xí)俗。明帝重視晚餐,晚餐吃飯、飲酒、賞樂、觀舞等外,欽點侍寢的宮眷一同用膳。清帝用膳,一日兩餐,這源于其先祖日出上山,過午回家,這是漁獵文化的兩餐習(xí)俗。清帝用膳,時間固定。清帝每天有早、晚兩膳,早膳卯正(6時)二刻,晚膳午正(12時)二刻。御膳時間,隨季變化。夏、秋季,晝長夜短,早、晚膳則提早半個時辰;冬、春季,晝短夜長,早、晚膳則推后半個時辰。特殊情況,也有變通。除正餐外,隨時需要,另行承應(yīng)。
御膳地點。雍正以前,皇帝用膳地點主要在干清宮及其附近,而后經(jīng)常在養(yǎng)心殿東暖閣進膳。但飯隨帝走,地點不固定?;实圩叩侥膬海瑐魃啪透侥睦?。皇帝身邊總有幾個“背桌子”的侍從?;实巯氤燥垼宦?ldquo;傳膳”令下,侍從立即將三張膳桌一字擺開。傳膳太監(jiān)手捧膳盒,從御膳房到皇帝用膳的地方,一溜小跑,魚貫而入,把御膳房已準備好的飯、菜、粥、湯等擺在膳桌上。宮外露餐,有圖為證。如清宮廷畫家繪制的雍正帝《行樂圖》,描繪在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雍正帝及眾皇子等人在苑囿中游樂,正要擺膳的情景。右邊山石上放著盛食品用的提盒、捧盒、果盒、執(zhí)壺、酒杯、茶壺及碗、箸(筷子)等。疊石間盛開著玉蘭、海棠、牡丹等,寓意“玉堂富貴”?;实圻M膳有膳單,就是食譜、菜譜,御膳所用食品及烹調(diào)廚師,逐日開單,具稿畫行。每日用膳前,膳單要寫明某菜為某廚師烹制,以備核查。膳單匯總,月成一冊。
御膳特色。明宮以魯菜、蘇菜、皖菜為主。清宮飲食特點,主要有五:(1)滿洲風(fēng)味為主,(2)兼采南北之長,(3)蒸燉煮燒居多,(4)康熙后有西餐,(5)忌吃牛肉狗肉??傊娌蓾M漢、南北、中西之長,體現(xiàn)出清廷融合多元飲食文化的情懷。
主食以面、副食以肉為主。烹飪以煮、燉、蒸、燒、烤、炸為主。如乾隆帝晚年一次早膳,有燕窩燴糟鴨子熱鍋一品,燕窩掛爐鴨子熱鍋一品,燕窩鴨絲熱鍋一品,燕窩白鴨子一品,口蘑拆肉一品,托湯鴨子一品等。這么多的火鍋,是因為關(guān)外氣候寒冷,又便于加熱保溫,特別是冬天可以在爐火上或在熱水中長時間煨著,方便帝后隨時傳膳。
揭開明清太監(jiān)的神秘面紗
太監(jiān)這個特殊群體,身上總帶著兩樣?xùn)|西:一是大毛巾,一是厚護膝。在《宮女談往錄》里榮兒回憶說:可憐的老太監(jiān),已經(jīng)過了五月節(jié)了,上身已經(jīng)穿得很單薄了,可下身還是鼓鼓囊囊的。據(jù)說他們因為生理上的缺陷,多有淋尿的病,腰里不論冬夏,都要圍著大毛巾(古代尿不濕),越到年老越厲害。膝蓋上的護膝,常年縫在褲筒里,到了夏天顯露得最清楚了。他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跪在地下———不論在什么地方,假山上,石路邊,該跪一定要跪,絲毫不能猶豫,所以褲筒里常年縫著護膝。大太監(jiān)的護膝,用珍貴皮子做成,李蓮英就用金絲猴皮做護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