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確認,新近在江蘇省揚州市曹莊發(fā)現(xiàn)的隋唐墓葬系隋煬帝楊廣之墓。隋代都城在長安,陪都在洛陽,隋煬帝為何葬在了揚州?楊廣到底是一位什么樣的帝王?隋朝在歷史上為什么會有“短命王朝”的詭異說法?關于隋煬帝、關于隋朝究竟有哪些謎團?
隋煬帝葬于江都之謎
“好頭顱,誰當斫之?”
隋煬帝名叫楊廣,“煬”是謚號,一般只有好內(nèi)遠禮、逆天虐民、好大殆政的帝王,才會謚“煬”,含貶謫之意。實際上從政績來看,楊廣并非一位無所作為的皇帝。
楊廣遭人詬病,主要是因其荒淫無度,窮奢極欲,大興徭役,不知體恤民眾。而且,楊廣不知反省和檢討執(zhí)政失誤,反而采取高壓政策,加之偏信佞臣,誅殺勛臣,導致國家內(nèi)外矛盾加劇。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已故將軍楊素之子楊玄感發(fā)動兵變,農(nóng)民起義相繼跟進,先后有130余起之多。
由于時局動蕩不安,楊廣每天提心吊膽,常從噩夢中驚醒,呼叫有“賊”。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楊廣干脆以巡幸為名,出逃江都。然而,他這么一去,卻再也未能回來。
隋時江都,是現(xiàn)在的揚州,楊廣曾任揚州總管,所以視之為福地。到江都后,楊廣荒淫益甚,整日尋歡作樂。有一回楊廣引鏡自照,自言“好頭顱,誰當斫之?”誰知竟成讖言。
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三月,右屯衛(wèi)將軍宇文化及等人發(fā)起宮變,擒拿了楊廣。宇文化及舉刀欲殺時,楊廣倒也爽快,說“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鋒刃,取鴆酒來!”服毒自殺要求被拒絕后,楊廣只好自解練巾,指示校尉令狐行達將自己勒死,時年50歲。
巧合的是,楊廣到江都后曾作五言詩:“求歸不得去,真成遭個春。鳥聲爭勸酒,梅花笑殺人。”《隋書·五行志》解讀這句詩時稱,楊廣三月被殺“遭春之應也”。
而在兵變前,江南還曾傳出一首童謠:“江水何冷冷,楊柳何青青,人今正好樂,已復戍彭城。”楊廣被殺地江都宮苑附近,剛好有個地名叫“彭城口”。
更神奇的是,早在百年前便有高僧預測到了事件的發(fā)生。唐趙蕤所著《長短經(jīng)·懼誡篇》(卷七)記載,南朝的高僧寶志和尚曾在書中寫下一首詩:“牽三來就九,索虜下殿走。意欲東南游,厄在彭城口。”
難道預言真這么準?顯然是一種附會。
國號影響國運之謎
“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
楊堅從宇文闡手里輕松奪得江山后,便希望自己建立的江山能長治久安,“千秋萬歲”。但楊堅建立的王朝很“短命”,前后僅有38年。
隋朝速亡,原因很多。其中有一個迷信版本是,國號“隋”字不吉利,影響了國運。“隋”,源于楊堅的“隨王”。可是,為何不是“隨”而是“隋”?原來楊堅忌諱中間的“足”,即“辶”。
現(xiàn)在大家熟悉的“隨”字是簡化字,繁體寫作“隨”。楊堅覺得,如果國號用“隨”字,中間的“辶”不吉利,會讓國運“隨之而走”,于是他去掉了“辶”,而啟用“隋”字。這一說法可以從古人筆記中找到佐證。南宋吳曾撰《能改齋漫錄·事始》“古無隋字”條是這樣交代的:“‘隋’字古無之。文帝受禪,以魏、周、齊不遑寧處,惡之,遂去‘走’,單書‘隋’字。”這句話的意思是,楊堅接受禪讓當了皇帝后,考慮到之前的魏、齊、周三朝都不安寧,國運較短,很討厭“隨”字中間的“辶”,覺得晦氣,擔心隋朝也“走得太快”,于是去掉了“辶”,寫作“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