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隋”字并非吳曾所說“古無之”,在先秦時已存在此字?!吨芏Y·春官·守祧》中便有“既祭,則藏其隋與其服”的說法。
楊堅去“辶”取“隋”,初衷是想借“隋”字給新朝帶來好運,不希望步前面短命王朝之后塵。但很快有人發(fā)現(xiàn),“隋”字并不吉利,更為兇險,還不如“隨”字。
《說文解字》稱,“隋,裂肉也”。所謂“裂肉”,是用手撕好用來祭祀神靈的肉品。《周禮》中所說的“則藏其隋”,就是祭祀完畢,把祭品埋到地下的意思。試想,堂堂王朝是一塊祭肉,隋之國運能長久么?果然,38年后,隋朝便成了唐王李淵刀俎下的“魚肉”。
宋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jì)聞·考史》中,借南唐文人徐楚金之口,批評了楊堅的不學(xué)無術(shù):“隋文帝惡‘隨’字為‘走’,乃去之成‘隋’字。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隨’從‘足’,‘足’安步也,而妄去之,豈非不學(xué)之故?”
隋朝滅亡后,“隋”在唐初又被加上了“辶”,寫成了“隨”。新近發(fā)現(xiàn)的楊廣墓志寫作“隨故煬帝墓志”,應(yīng)該是此原因。當(dāng)然,也不排除唐朝譏諷貶損舊朝的動機。
楊堅代周建隋王朝之謎
“白楊樹頭金雞鳴,只有阿舅無外甥”
楊廣在江都死亡有不少巧合之謎。事實上,從隋朝開始建國,坊間就有不少詭異的說法。
有一種傳言,楊堅代周建隋是天意。這是為何?《隋書·五行志上·妖詩》記載,早在北周建立之初,民間就流傳著一首奇怪的童謠:“白楊樹頭金雞鳴,只有阿舅無外甥”。
在古代,好多童謠都帶有政治讖語的性質(zhì)。這句童謠到底是什么意思,起初并沒有人能理解,直到楊堅代周稱帝后,大家才明白其中的意思。原來,童謠是在預(yù)言北周將被“楊”姓天子替代。
楊家是北周的皇親國戚,楊堅的父親楊忠曾跟隨北周太祖宇文泰起義關(guān)西,有功,賜姓普六茹,位至極品,賜封“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其實在宇文邕(武帝)當(dāng)皇帝時,朝廷對楊堅已有戒心。
《隋書·高祖紀(jì)上》記載,楊堅有帝王之相貌,“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宇文邕欲除了楊堅,避免江山遭其禍害,但楊堅始終未被除掉,在重重危機中,反而地位日升。特別是在當(dāng)了北周倒數(shù)第二位皇帝、宣帝宇文赟的老丈人后,楊堅還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全面控制了北周朝政。
宇文赟生前曾立了5位皇后,楊堅的長女楊麗華被封“天元皇后”。宇文赟是個渾蛋皇帝,沉湎酒色。大成元年(公元579年)二月十九,年紀(jì)輕輕的他竟內(nèi)禪帝位給年僅7歲的長子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做起了太上皇。
大象二年五月己酉日(公元580年6月8日)宇文赟病死,楊堅“當(dāng)皇帝”的機會來了。
當(dāng)時,權(quán)臣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以大丞相身份輔政,扶持年幼的靜帝。次年,即大定元年二月甲子日(公元581年3月4日)楊廣誘逼宇文闡禪讓,稱帝,時楊堅41歲,史稱“隋文帝”。“白楊樹頭金雞鳴”——北周果然被“楊”姓天子替代。
宇文闡非楊麗華所親生,生母為天大皇后朱滿月,但倫理關(guān)系上是楊堅的外甥,卻一點沒錯。“外甥”禪讓于“阿舅”后,楊堅封宇文闡為“介國公”,不久即被楊堅害死,應(yīng)了“只有阿舅無外甥”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