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荊軻行刺的具體過程解析
雖然,荊軻懷著必死的勇氣。但是,他平庸的搏擊術(shù)與劍術(shù),卻使他無法完成使命。
我們來看看,《史記·刺客列傳》所描述的荊軻刺殺秦王的詳細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展開兇器。“荊軻取圖,奏之;秦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
第二環(huán)節(jié),直接行刺。荊軻“左手把秦王衣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請注意,這個“揕”字,是刺的意思。但是,史料卻沒有用“刺”這個字。太史公有意用“揕”字,而不用“刺”字。合理推斷:有可能這個“揕”是淬毒匕首的一種特殊的刺殺技法,而后世失傳。故此,這個字所表示的實際方法,我們已經(jīng)不知其詳。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說,荊軻搶到匕首,直接就揕了過來。但是,在沒有刺到秦王的時候,變化就發(fā)生了。
第三環(huán)節(jié),秦王快速反應(yīng)。“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固不可立拔。”這個環(huán)節(jié),是秦王嬴政的一連串應(yīng)急動作:瞬間大驚,瞬間突然站起,竟一下掙斷了材質(zhì)一流的精制衣袖,可見速度之敏捷,力量之強大。再后,秦王立即去拔只有盛大典禮才佩帶的長劍。此所謂冠劍及身,是王者的最高威儀。但是,由于秦王是手抓劍鞘中間——操其室,劍筘又很嚴密,惶急之下一時無法拔出。
第四環(huán)節(jié),荊軻追逐秦王。“荊軻逐秦王,秦王環(huán)柱而走。”這個環(huán)節(jié),荊軻的方法未見任何特異技能,只是尋常的追逐不舍而已。秦王的反應(yīng)倒是非常專業(yè),不是徑直亂竄,是“繞柱而走”,也就是依托粗大的殿柱,和荊軻兜圈子。
第五環(huán)節(jié),群臣驚愕混亂,徒手亂打荊軻。“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也就是說,在一片驚慌中,大臣官員們只有追著荊軻亂打。隨行太醫(yī)夏無且,用隨身藥囊打到了荊軻。這里,太史公特意交代了秦國的殿堂法度:其一,群臣上殿,不能攜帶任何兵器;其二,裝備全副兵器的護衛(wèi)郎中,陳列于殿外廊下,不奉命不得上殿。在這兩條法度之下,一時沒有人想起提醒秦王下令武士進殿。在大混亂的時間段,荊軻的徒手搏擊術(shù)仍然未見任何特異之處,以致自己都無法擺脫徒手人群的圍攻。
第六環(huán)節(jié),秦王拔劍反擊。“秦王方環(huán)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這就是說,秦王雖然惶急,但卻仍然保持著靈敏的耳目反應(yīng)。在左右高聲提醒下,秦王立即將長劍豎在背后,一舉拔出劍來。拔劍之后,秦王立即反擊,一劍就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雖有短兵器在握,卻既未能反擊,又未能躲過長劍一擊。如此結(jié)果,只有兩種可能:或者,秦王的劍術(shù)與力量都是一流的;或者,荊軻的本領(lǐng)實在平常。
第七環(huán)節(jié),荊軻的最后反擊失敗,及其最后自訴。“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擿(擲)秦王,不中,中銅柱;秦王復(fù)擊荊軻,軻被八創(chuàng);荊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軻擲出匕首,以做最后的反擊,但卻擲到了銅柱上。秦王很惱怒,連續(xù)砍了荊軻八劍,但荊軻依然活著。按照嬴政一劍砍斷荊軻左腿的力量,八劍若全力砍下,荊軻早已經(jīng)是大卸八塊了。荊軻所以在八劍之下尚能不死,只能說明秦王仍要留著活口,有意控制了擊劍力量。這時,荊軻表現(xiàn)出最后的勇氣與精明。最后的勇氣,是滿身劍傷而能張開大嘴談笑;最后的精明,是為自己的平庸身手作出了似乎周到的辯解。但是,荊軻的最后辯解,卻是經(jīng)不起分析的。因為,如果真的一開始就不想殺死秦王,而要綁架秦王以訂立書面盟約,并獻給太子丹,那為什么還要給匕首淬毒,并且拿起淬毒匕首就直接刺殺?難道荊軻敢保證自己既能刺傷秦王,而毒性卻不會置秦王于死地?以此后實踐的展現(xiàn),荊軻似乎還沒有這樣的神異技能。荊軻的說法,顯然是擺脫難堪的辯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