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也會犯錯誤,而且經(jīng)常犯錯誤,犯了錯誤怎么辦?臣下、百姓是不能批評的,看著他往火坑里跳你也不能出聲,說不好就有掉腦袋的危險。但有點自知之明的帝王,一旦醒悟過來,就會發(fā)個“罪己詔”,也就是帝王給上天的一份檢討書。
“罪己詔”,是古代帝王在朝廷出現(xiàn)問題、國家遭受天災、政權處于安危時,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發(fā)生的一種口諭或文書。“罪己詔”,有一定積極意義,一來表達了他們?yōu)榱藝液腿嗣瘢敢獍咽虑檗k好的愿望;二來可以籠絡人心,造成一個團結一心的局面。
中國古籍中記載的第一份“罪己詔”是《尚書》中記載的《湯誥》。后來,還有《詩經(jīng)》中的《周頌?小毖》是周成王的罪己詩,《尚書》中的《秦誓》是秦穆公偷襲鄭國慘敗后的罪己文。漢文帝則是第一位正式發(fā)下罪己詔的皇帝。最后一份罪己詔是袁世凱在取消帝制后發(fā)過的類似“罪己詔”的文書。據(jù)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統(tǒng)計,在《二十五史》中共有八十九位皇帝下過二百六十四份“罪己詔”,平均每八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詔,皇帝們也夠“誠懇”的。
“罪己詔”里,以唐太宗的姿態(tài)最高,當然也可說調(diào)子最高。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旱、蝗并至,唐太宗下“罪己詔”詔曰:“若使年谷豐稔,天下乂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愿也,甘心無吝。”他為了百姓有飯吃,寧愿上天把一切災難都降在他一人身上,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話說得是夠漂亮的,當然,人家畢竟有個貞觀之治擺在那兒,你不服還就不行。
而“罪己詔”里心情最沉痛的,則非漢武帝莫屬。漢武帝晚年,任用江充,釀成“巫蠱之禍”,逼死太子劉據(jù)和衛(wèi)皇后,受誅連者數(shù)萬人;受方士欺騙,求仙煉丹;窮兵黷武,橫征暴斂,干了很多狂妄悖謬之事。痛定思痛,他在“輪臺罪己詔”中自責悔過(“深陳既往之悔”),不忍心再“擾勞天下”,決心“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nóng)”,“由是不復出軍。而封丞相車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yǎng)民也”。
這玩意兒到底有沒有用呢?應該說有的有用,有的沒用,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建中四年(公元七八三年),長安失守,德宗倉皇逃亡,被叛軍一路追殺至陜西干縣。次年春,他痛定思痛,頒發(fā)了一道《罪己大赦詔》,詔中文字真摯動人,很有感召力,據(jù)史料記載,唐德宗頒“詔”后,“四方人心大悅”,“士卒皆感泣”,民心軍心為之大振,不久,動亂即告平息。
有時也沒用。崇禎皇帝是下過“罪己詔”最多的皇帝之一,前后寫過六次,態(tài)度很誠懇,檢查也頗到位,可當時大勢已去,義軍匪盜蜂起,女真人步步緊逼,吏治空前糜爛,軍事一塌糊涂,大廈將傾,寫再多“罪己詔”也沒用。于是,李自成軍隊攻入北京后,他自縊煤山,留下最后一道“罪己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死傷百姓一人。”
平心而論,作為“君權神授”的古代帝王,權傾天下,尊嚴無比,百姓疾苦重要,皇帝面子也很重要,能對自己的過錯反省悔悟,就已經(jīng)十分難得了,倘若再寫成文告──《罪己詔》,頒示天下,就更屬不易了。至于是出于至誠,還是迫于無奈,有幾分真心,幾分作秀,那就不得而知了,無論如何總比死不認錯,固執(zhí)到底要好吧。有了“罪己詔”這個不成文的制度,對那些無法無天的帝王多少總是個約束。(中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