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社會,清官政治、強人政治從來是靠不住的,只有民主與法治才能保證長效、可持續(xù)發(fā)展。
近代以降,史官逐漸被記者所代替,很多新聞人主觀上并無這樣的自覺,客觀上卻以自己的筆記錄了親歷親聞的歷史。記者成了歷史的記錄者,新聞成為歷史的草稿。
這就是一本主觀和客觀一起成就的人物傳記。兩位作者都是戰(zhàn)斗在一線的資深記者,因為職業(yè)關系和仇和、和宿遷有過親密接觸。他們作為新聞記錄者,客觀見證了一個極富爭議的地方官員的十年之路。他們處于對這位個性的“七品芝麻官”關注,從他主政沭陽之初就打定決心長期跟蹤采訪。
當仇和日益成為一種含義豐富的政治符號和極具參考價值的樣本時,歷史使命感告訴兩位記者必須拿起手中的筆,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仇和,一個更具有深意的仇和。于是就有了這本《政道:仇和十年》。
所謂十年磨一劍,對傳主仇和來說,這十年可謂毀譽參半,他被貼上了“最富有爭議的市委書記”。捧之者,視之為神話,把他當成愛民如子的青天轉(zhuǎn)世,實行經(jīng)濟大發(fā)展的改革先鋒,甚至有人喊出“求天求地不如求和”;而貶之者,把他妖魔化,認為他是折騰百姓的酷吏,侵犯人權的代表,大搞形象工程的昏官,甚至把他描寫為開歷史倒車的罪人。一時鮮花與板磚亂飛,傳聞與事實混雜,仇和在輿論面前早已失真。這么多圍繞著仇和的是是非非,甚至形成一種“仇和現(xiàn)象”。
“仇和現(xiàn)象”是多次被曝光的,光央視就針對仇和十年執(zhí)政三次“焦點訪談”,第一次是沭陽開設電視欄目《沉重的懺悔》,讓犯錯誤者上電視現(xiàn)身說法,以警示社會;第二次是沭陽大力進行交通建設,從所有財政供養(yǎng)人員工資中扣除一部分錢修路;第三次是宿遷對國營幼兒園進行制度改造,一些老師不得不下海。
在這些聚焦之外,關于仇和被詬病的鐵腕行政更是無數(shù),如他為了使得翻護欄的婦女道歉,不追到不罷休;他與鄉(xiāng)鎮(zhèn)長玩信息不對稱游戲,愣是讓鄉(xiāng)鎮(zhèn)長即使在上廁所也不得不如實報告;在拆遷工作中,他手指到哪里就拆遷到哪……然而,似乎沒有任何一個書記,能像仇和那樣一意孤行,即使面臨巨大的爭議和壓力,依然能夠堅持到底。
光從這些措施來看,似乎不是侵犯了人權,就是與現(xiàn)行法規(guī)相抵觸,但正是這些被我們視為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卻促成了當?shù)匮该桶l(fā)展。“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真成了仇和的尚方寶劍。仇和在一片爭議聲中,仕途上連續(xù)“三級跳”,從江蘇省宿遷市委書記,到江蘇省副省長,再到昆明市委書記,一躍當選為中國改革30年“改革之星”。
這本《政道:仇和十年》不是一味歌功頌德的英雄譜,也不是作秀式的樣板戲,兩位記者用真實的筆觸重寫那些曾經(jīng)爭議一時的改革。讀這本書好處在于讓人清晰看到“仇和現(xiàn)象”的來龍去脈,看到了仇和的廬山真面目,而不是媒體報道的雞零狗碎與斷章取義。
把一個人臉譜化、符號化是不公正的,若要真正了解仇和及他所做的事情,只有還其本來面目。讀完此書會發(fā)現(xiàn)我們之前對于“仇和現(xiàn)象”非黑即白的慣性思維是錯誤的,這無法認清其折射出中國處于轉(zhuǎn)型期政治的復雜性。仇和產(chǎn)生的土壤是中國特殊國情,諸如老百姓缺乏公民精神、缺乏基本權利意識等等。這些導致大多數(shù)人遇事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悲嘆自己命苦。所以,只能期望青天再現(xiàn),為民請命。
于是出現(xiàn)了仇和這樣一個好人、能人、強人,他強權在握雷厲風行,使得當?shù)亟?jīng)濟迅速發(fā)展,社會面貌也煥然一新。雖然他很多做法至少讓我這樣的人無法贊同,有時甚至覺得仇和式的強權讓人感到害怕,但在現(xiàn)實中國往往還是他這樣做來得更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