噓,請安靜
周立民
我喜歡在秋日的午后,從武康路巴金故居走出來,在暖洋洋的陽光里,徜徉在秋風落葉的街巷。不經(jīng)意中,從柯靈家的門前走過,在趙丹的門口歇歇腳,抻著脖子 望一望張樂平的巷口,也會在鄭振鐸住的地方發(fā)發(fā)呆。有那么一刻,時光定格在那窗戶上,或者是伸出墻外的青枝綠葉上?;秀敝虚T輕輕地打開了,這里的主人走了 出來,如同我在書本里接觸到的一模一樣。但是,我不好意思打擾他,只是微微地俯身致意,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梧桐葉落滿的街巷中……
倘若 有人要問我,理想的文化名人故居是什么樣子?我不由自主地會想到這樣的下午和這樣的氛圍。如果說名人故居是奇花異草,你要養(yǎng)好它,首先得有讓它生長的土 壤、水分和空氣,也就是說,我們要有整體風貌保護的眼光。只要整體的風貌在,走進這條街,才是走向悠遠的歷史,走進這位文化名人生活的世界,最后才走到他 的“家”。并不是所有的故居都一定要人走進去,都去開放,如果這條街的整體風貌在,掛個銘牌,我們在門口站一站,那些塵封的往事也會呼之欲出,彎腰撿起一 片落葉,葉脈中都是歲月的秘密。
然而,很多基本要求最終都成了奢望。我看到的好多故居,都像受氣的小媳婦似的,可憐兮兮地躲在高樓大廈 之下。也有氣派的,門口是一條新開辟的旅游風情街,東南西北的特產(chǎn)、旅游紀念品大雜燴,人聲喧鬧,臭豆腐飄“香”……等我走到那座故居,已經(jīng)很累很累了, 實在拿不出心情去捕捉歷史的回聲,我都覺得在這種喧鬧中,這里的主人可能早就要搬家了。我的心還沒有安穩(wěn)下來,便看轟隆隆開來兩輛旅游大巴,轟隆隆下來兩 批人,轟隆隆涌進故居,像趕集的、喝喜酒的,歡樂的聲調(diào)漫天飛,中間還有導游的高音喇叭的囂叫:“各位游客,歡迎你來到……”旅游讓故居“生意”興隆,有 時也扼殺了故居。導游蜻蜓點水的介紹,眾人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走馬觀花,是無法探測到一個文化名人的文化厚度的,是感受不到午后陽光的歲月返照的。見此 情景,有時候,我真想上前提醒:噓,請安靜。這里的主人在午睡,在閱讀,在寫作,我們不要打擾他……故居,需要安靜,安靜地品讀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這種 喧鬧會趕走山泉流響、落葉嘆息和閑花情聲的?;蛟S,在現(xiàn)實的生活里,我們受夠了喧囂,可是,故居恰恰是在現(xiàn)實與歷史之間為你搭建的一個空間,它應當讓更多 的安靜、寧靜融入我們的生命。
這不能全怪游客,我們建設(shè)故居的目的也要反思。是拉動旅游,還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產(chǎn)?是處處想著給游客“上 課”,還是讓文化自身的魅力感染人?是生硬的陳列,還是彼此的對話,乃至心靈的撫慰?很多問題,讓我們習以為常地忽略了。有時候的“鬧”恰恰出自故居自 身,比如給故居的主人加上那么多嚇人的“大師”頭銜,各種豐功偉績的展陳,像高大上的語言轟炸,直到嚇得參觀者魂飛魄散才肯罷休。又如,動不動就編出一些 傳奇故事、風流韻事,甚至連狗血劇都不如的情節(jié)來吸引參觀者,這是在傳播文化嗎?反而,每個文化名人自身的專長、特點和貢獻被忽略了,沒有認真研究過,自 然也不曾動聽地講述過,用流俗去綁架這些文化人,讓故居千家一面,如果主人要在,他同意這么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