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特殊兒童的母親曾寫道:“生一個殘疾的孩子,就像你沒有抵達想去的地方一樣,本來你要去意大利,但因為某種原因你被放到了荷蘭,你不要總是抱怨荷蘭不好,也應(yīng)該去看荷蘭那些好的地方。”
據(jù)了解,中國每年新增“缺陷嬰兒”90萬,每年約有10萬棄嬰,其中99%為病殘兒童。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缺陷嬰兒”所在的家庭面臨著逾百萬元的撫養(yǎng)、醫(yī)療費用,不堪重負(fù)。為此,多位人大代表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通過財政支持普及缺陷技術(shù)診斷,從源頭上阻斷“先天缺陷嬰兒”的出生。
這樣的議案引發(fā)了廣泛的熱議和思考:對于一條生命,不管有無缺陷,誰來決定其是否應(yīng)該來到這個世界?社會又該為這些無辜的生命和他們的家庭提供怎樣的物質(zhì)和精神支持?我們可以把視線投向國外,看看世界各國在面對這一倫理難題時,是如何從法律、醫(yī)療和社會保障等各方面來幫助相關(guān)家庭做出相對理性、公平的抉擇。
美國:“不拋棄、不放棄”特殊兒童
◎音樂水果
于法而言,特殊兒童擁有即使是母親也沒有權(quán)利剝奪的生命權(quán)。
如果一個美國家庭的孩子在出生時就有某種殘疾,那么這個孩子的生存狀況會是怎樣的呢?是在刻薄與輕蔑中畏縮前行?還是在鼓勵與溫馨中自信成長?其實,殘障兒童在美國有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特殊兒童”,殘障兒童接受的教育被稱為“特殊教育”,僅僅是“特殊”二字,就能看出美國在這方面平等、不歧視的理念。
信奉基督教的美國人相信,孩子是神給予的美好禮物?!妒ソ?jīng)》中講道,神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要提醒大家,年幼的生命是美麗而脆弱的,所以每位父母都有責(zé)任始終帶著愛來撫養(yǎng)孩子,孩子不僅讓你覺得生活是快樂的,也時時提醒著你生命的寶貴。因著這樣的信仰,美國人并不會因為孩子的身體、智力缺陷來改變撫養(yǎng)或收養(yǎng)孩子的初衷,他們不會嫌棄孩子的缺陷,反而以一種包容的心來陪伴其成長。
因著孩子的重要性,美國家庭對特殊兒童多抱持一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積極態(tài)度。我在亞利桑那州讀書的時候,當(dāng)?shù)亟虝哪翈熂矣腥齻€孩子,其中小兒子是先天的智力缺陷,17歲的年紀(jì)表現(xiàn)得如同5歲孩童,但牧師夫婦以及教會的朋友們對這個17歲的少年充滿了耐心與鼓勵,相處時完全沒有任何歧視。就是這樣的氛圍,讓這個孩子在成長中很少產(chǎn)生自卑等負(fù)面情緒。他反而喜歡與人群接觸,每每見到我們,他都會蹦蹦跳跳地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