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總是求助大人的孩子
我的孩子沒有信心,遇到問題總是求助大人,不自己去想辦法解決。我該怎樣理解他的這種行為,該怎樣糾正呢?(甘肅/小錢)
專家解析
簡單來說,自信心是人的一種思想信念,也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將要做的事情做成功,達到預期的目的。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一個人開拓進取、向上奮進的動力。一個幼兒如果缺乏自信心,就會變得膽怯、害怕困難,其認知能力、交往能力及運動能力等發(fā)展就會受到限制;而一個幼兒如果具有自信心,什么事都會勇于嘗試,積極參與,那么他各方面的發(fā)展就會很快。
孩子的自信心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點點滴滴的生活實踐過程中積累形成的,是在解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個問題中培植起來的。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面對問題的時候,都需要有去解決問題的勇氣。而孩子是稚嫩的,對外界事物更多的是陌生、好奇,甚至是恐懼。這時,就需要外界的引導、解釋和幫助。父母是孩子最可信賴的引路人和學習榜樣。父母教育孩子的角度和方式,以及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態(tài)度,都直接影響著孩子,塑造著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澆灌著孩子自信心的胚芽。
有的家長出于對孩子的呵護,總是力圖讓自己的孩子在無憂無慮的環(huán)境中成長,對于孩子在生活中面對的問題無論大小都大包大攬。這就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也就失去了培養(yǎng)自信心的土壤。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性地向父母或他人求助,而不主動去克服困難。
有的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乏對孩子內心世界的理解和關注。孩子的每一件作品都體現(xiàn)著他們的模仿力和創(chuàng)造性,他(她)們會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這種源于自我創(chuàng)造的自豪感是自信心的萌芽。這些在成年人看來幼稚而又簡單的作品飽含著孩子對外部世界的理解和參與精神。但由于家長忽略了這些小作品后面隱藏的深刻含義,對孩子的作品敷衍搪塞,致使孩子的熱情減退。當積極的行為不被肯定時,消極的思想也就乘虛而入了。孩子會將父母平淡的反應歸結為自我能力的不足,自信心也因此受到一次次的打擊。
還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急于求成,盲目攀比。他們期望自己的孩子在小小的年齡中就體現(xiàn)出偉人和棟梁之材的素質和傾向,或者把其他孩子的優(yōu)秀之處作為衡量自己孩子的尺度。抑或嚴厲要求、厲聲斥責,全然不顧孩子的個體差異和內心感受,在拔苗助長中扼殺了孩子的自信。
自信心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是塑造孩子完整人格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幼兒園、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心理發(fā)展還處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對外界事物的辨別和認識能力還較弱,遇到一點困難,就會產(chǎn)生恐懼畏縮的情緒。所以,這個時期兒童自信心的提高,主要靠成人,特別是家長和教師的幫助。
首先,家長應在家庭中努力營造一種民主的環(huán)境。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事務的討論與決策,并讓孩子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性和責任心,使孩子從小養(yǎng)成獨立思考、積極行動、勇于承擔責任的習慣,這對于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養(yǎng)孩子需要吸收正確的知識,但教養(yǎng)本身卻是一門藝術,無法套公式。爸媽唯有對自己有信心,凡事以合理為依循,才能讓親子關系愉悅,孩子順利長大。
我去一個幼兒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飲泣,我問老師怎么一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xiàn)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xiàn)已改為低哭,不知哭到什么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辦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說什么。
等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jīng)_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么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xù)把他送來,就多看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閑事了。
強迫分離,孩子飽受驚嚇
我問她以前教她的兒童神經(jīng)發(fā)展學都忘記了嗎?怎么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滿臉無奈地說:“我也舍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jīng)5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他。以后不能接掌家族事業(yè),她們甚至不準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3樓,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xiàn)在反而會尿床……”講著講著,母親的眼淚就掉下來。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面對新經(jīng)驗的反應也不一樣。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等他準備好了自然會想去嘗試或面對。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是哭,哭了一個月后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后來他聽了狼外婆的故事,現(xiàn)在每晚做噩夢。”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有這么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么說,自己跟著做,忘記自己孩子跟別人的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jīng)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異,別套公式教
如何教養(yǎng)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公式可套,也沒有別人做成功,你如法炮制就一定成功。事實上,你不成功的幾率大于成功的,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3歲就會跟母親揮手再見,高高興興地去上幼兒園,有的就像這個孩子一樣,5歲了,還希望能在媽媽身邊。他心里沒有準備好,還不想離開家去上幼兒園時,硬把他送去哭2個月實在是太殘忍。
被迫獨立,反而受創(chuàng)傷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以為對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chuàng)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F(xiàn)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fā)現(xiàn):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后的親密關系,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系,也無法對性伴侶做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系疏離。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的哭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F(xiàn)在鐘擺蕩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xiàn)在醫(y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臥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放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xiàn)。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么這么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教養(yǎng),一切合理就對了
帶孩子沒有訣竅,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檢討哪里不對,我們每個母親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么不會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從這里推論出別人的孩子要這樣,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這樣。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么我們對自己這么沒有信心?我們?yōu)槭裁催@么在乎別人的閑言閑語?我想我們的教育從小要孩子反省、檢討自己,會不會檢討得過頭了,對自己沒信心,別人都是比較對。
教養(yǎng)孩子不是科學,無法復制,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yǎng)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系來回報你。
第二,家長要在積極鼓勵中培植孩子的自信心。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外界對自我的良好評價,他(她)們會為此付出努力,也同樣為此守候結果。家長不要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詞。愛不僅體現(xiàn)在衣食住行上,更體現(xiàn)在對幼小心靈的呵護與理解上。只要是實事求是的贊美,它會使你的孩子在陽光中不斷地尋求自我成長與超越。
第三,注重培養(yǎng)孩子對做事情的過程本身的自信。一般來說,我們本身更注重一件事情的結果,而真正自信心的培養(yǎng)往往來源于做事情的過程。因此,在培養(yǎng)孩子自信心的過程中,家長不僅要樹立孩子對所做事情結果的自信,更要培養(yǎng)他們對做事情過程的信心和勇氣。要讓孩子理解做事情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細微而復雜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也許會犯錯誤,也許會遇到挫折和失敗。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在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時候,該用怎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是否有足夠的信心來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從做每一件事情入手,從克服每一個困難做起,孩子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自信。
第四,要在與人交往中建立自信心。家長要建議、鼓勵和支持孩子多參加幼兒園或者學校組織的團體活動。因為團體活動能給予孩子更多的與同齡人相互了解的機會,孩子會在相互交往中學會與人交流的方法,培養(yǎng)社交的勇氣和膽量,增強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