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班,剛走進小區(qū),就遇上了住我家樓下的小張。有事沒事地閑聊了幾句,小張突然笑道:“你家兒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肯喊人。那天我拿著零食逗了他半天,也沒有讓他喊成一聲‘姨’。”
我點著頭,小張說的這個是事實。記憶里,兒子小時候可是小區(qū)里出了名的“小甜嘴”,每次出門,不管逢上張家大伯還是李家大嬸,他都會隔老遠就喊上了,因為這,那時的他可沒少博得鄰里的疼愛。只是,不知道怎么了的,現(xiàn)在孩子大了,也越來越懂事了,可“喊人”這個好習慣卻一下子就沒影了,任我怎么勸說也是難以“昨日重現(xiàn)”了。
回了家,剛巧兒子正在埋頭做作業(yè)。坐在他的身邊,就那么看著他,我還是忍不住問了他:“怎么現(xiàn)在不肯喊人了?”兒子怔怔地看了我一眼,沒有回應(yīng)。等我又問了一遍,兒子開始嘟嚷著反駁:“為什么一定要喊人?”這什么態(tài)度?我不由得一下子火了,剛想訓(xùn)斥幾句,一邊的婆婆也開始嘟囔起來:“你別責怪孩子,他還不是和你們一樣,你們出差回來或者出門走親戚,我就沒見你們有多喜歡和人打招呼。”
婆婆說著,轉(zhuǎn)身去了廚房,我卻被婆婆的話噎得一下子陷入了回憶。說實話,我從來不是嘴甜的人,除了初結(jié)婚那會兒我還能不時喊出幾聲“爸”和“媽”,隨后便再也不了。婚后這幾年,習慣了有婆婆在身邊的日子,我喜歡和她聊天、和她切磋廚藝,然而卻頗不習慣喊她一聲“媽”。每天下班回到家,我會說“我回來了”;哪怕出差回來,也只是那么簡單的一句不加“前綴”問候語。我一直以為,婆婆知道我的脾性就是了,殊不知,我的言行卻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兒子。
驀然地就想起了那句話:“孩子就是我們的鏡子,天長日久,自然會在孩子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現(xiàn)在看來,兒子的身上何嘗沒有我的影子?而應(yīng)著這一份自省,我更深地想到了其他:不喜歡兒子睡懶覺,可是自己呢,只要一到周末,勢必也是睡到日上三竿的;不喜歡兒子躺著看電視,可是自己呢,因為圖舒適,常常也會捧著筆記本躺在被窩里悠哉地網(wǎng)海暢游;想著兒子好好學習,不喜歡他時不時地提到“偷菜”那字眼,可自己呢,還不是經(jīng)常定好了鬧鐘半夜起來“偷菜”……
想到這些,我不禁一陣汗顏,看來,還真不能忽略自己的壞習慣,而光從孩子身上下手,也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的臭招兒呢。這樣想著,我不由得在心里默默地給自己定了幾條規(guī)則,并計劃以后每天都遵照實行。我想,為了孩子,我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好這個“范兒”,也一定會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之下讓兒子養(yǎng)成諸多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