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學教師無論干得多好,取得中教高級職稱也就到頂了,小學教師大部分只能奮斗到小教高級也就是中級職稱,多數(shù)幼兒教師沒有職稱。今后,這種職稱制度將在陜西省的中小學(含幼兒園,備注:以下所稱中小學均含幼兒園)終結,中小學教師干得好,照樣可以評為正高。
18日下午,陜西省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擴大試點工作視頻會在西安召開,將對陜西省39萬多中小學教師職稱進行改革,中小學增設正高。“有了正高,不僅僅是工資待遇提高了,也體現(xiàn)了社會對中小學教師的認可!”遠東一中高級教師白丹寧直說,真是個好消息。
背景
寶雞試點 12名中學教師成正高
現(xiàn)行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1986年建立,中小學分設,中學教師職稱最高為副高級,小學教師職稱最高一般為中級。“以前,不少優(yōu)秀老師四十多歲就達到副高,職稱到頭了,感覺沒有奔頭了。”西安一中學校長說。2009年,國家在松原、寶雞、濰坊開展了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幾年來,寶雞市中小學教師均實現(xiàn)新舊職稱的平穩(wěn)過渡,12名中學優(yōu)秀教師評上了正高。經國家批準,陜西省將在全省開展中小學教師試點,而有了正高,老師待遇也會大幅提高。
變化
中學和小學教師職稱等級合并
這次改革,將原來相互獨立的中學與小學兩個教師職務系列,合并為統(tǒng)一的職稱等級和名稱,初級設員級和助理級,高級設副高級和正高級。員級、助理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職稱(職務)名稱依次為三級教師、二級教師、一級教師、高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本次改革試點適用范圍為陜西省普通中小學、職業(yè)中學、幼兒園、教學研究機構、教師進修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工讀學校、校外教育機構。
統(tǒng)一后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職務),與原中小學教師專業(yè)技術職稱(職務)的對應關系是:原中學高級教師(含在小學中的中學高級教師)對應高級教師;原中學一級教師和小學高級教師對應一級教師;原中學二級教師和小學一級教師對應二級教師;原中學三級教師和小學二級、三級教師對應三級教師。
陜西省人社廳廳長翟四虎說,這次改革,把原來相互獨立的中學與小學兩個教師職務系列,合并為統(tǒng)一的職稱系列。這次試點改革,不是對全體中小學教師重新進行一次職稱評聘,新的職稱系列與原職務系列有直接對應關系,現(xiàn)有在崗的中小學教師按照現(xiàn)聘的職務等級,直接過渡到統(tǒng)一后的職稱體系。同時,陜西省人社廳要求,嚴防借過渡違規(guī)聘用、突擊聘用、超崗位聘用等問題的發(fā)生。陜西省人社廳、陜西省教育廳要求,改革試點將于6月底前完成改革試點,各級人社部門會同同級教育部門按照職稱(職務)審批權限進行審批。7月完成過渡后,今后評選將按新政策執(zhí)行。
名額
2012年度正高評審名額94個
翟四虎說,目前,國家批復陜西省2012年度正高級教師評審名額94個。
記者了解到,正高的工資待遇達到了教授級,對于正高的審批,則是十分嚴格,按照評審辦法要求,正高級教師由各市組織推薦,陜西省人社廳確定評審委員會并組織人員進行評審,評審結果報人社部和教育部批準。
寶雞市在試點時,推薦了17個,最后12人獲得正高級教師。
為做好正高級教師職稱的評審工作,陜西省人社廳將制定下發(fā)專門文件,下達各市具體推薦名額,并對申報推薦工作提出具體要求。聘用后,須在一線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脫離教學科研崗位的,不再聘用;正高級教師可在陜西省中小學流動,充分發(fā)揮其應有作用。
陜西省教育廳廳長李興旺也表示,在職稱評審時,將實施傾斜政策,對有在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任教經歷的和農村教師實施政策傾斜,可適當放寬職務晉升標準。比如,在評正高時,在鄉(xiāng)鎮(zhèn)以下學校、教學點任教,或具有一年以上農村學校執(zhí)教經歷的教師,同等條件下,可優(yōu)先評審。
條件
正高申請看這里
部分要求:
要求具有本專業(yè)大學本科及其以上學歷,并在高級教師崗位任教7年以上;
在鄉(xiāng)鎮(zhèn)以下學校、教學點任教,或具有1年以上農村學校支教經歷的教師,同等條件下,可以優(yōu)先評審;
任高級教師期間,在教育教學方面獲得市級(廳局級)以上獎勵的第一完成人;公開出版教育教學專著1部(20萬字以上)或在公開出版的省級以上教育刊物上發(fā)表教科研論文不少于3篇,其中核心期刊不少于1篇;
取得國家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3個模塊的合格證,符合免試條件除外;
破格:
高級教師任職滿3年,且符合下列兩項條件,可破格申報正高級教師。
?。?)公開出版教育教學專著1部,并在核心期刊發(fā)表教科研論文不少于4篇;
(2)主持完成國家級教科研課題不少于1項,并參與完成省級課題不少于2項;
?。?)在教育教學方面獲得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獎勵的第一完成人。
?。ㄗⅲ翰煌愋蛯W校、教學研究機構和教師進修學校還應具有相應的條件。)(華商報 記者 周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