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石化石
科學界普遍認同這樣一條理論,即大滅絕后存在大規(guī)模的爆發(fā)式進化。大滅絕導致物種大幅減少,幸存者為占據(jù)新的生態(tài)域便會快速進化出新特征。不過,來自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CharlesE.Mitchell教授聯(lián)合芝加哥大學的DavidW.Bapst、圣弗朗西斯?jié)删S爾大學的PeterC.Bullock和MichaelJ.Melchin、卡尼修斯學院的H.DavidSheets,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正筆石類(graptoloid)在4.45億年前的大滅絕事件后卻仍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甚至到其后200萬年整體滅絕也是如此。此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探討現(xiàn)今人類引起的地球氣候變化將如何導向生命的進化,而想要弄清這一問題,化石記錄是唯一途徑。
正筆石類是行群體生活的已滅絕浮游動物,它進化迅速,且擁有廣泛的地理分布區(qū),因此其化石記錄也相當豐富,它是研究物種進化的優(yōu)良材料。研究者主要研究了正筆石的兩個類群:新筆石類和雙筆石類,它們都經(jīng)歷了4.45億年前的奧陶紀末大滅絕事件,但僅有前者幸存了下來,而在滅絕事件之前,后者占主要地位,它們常聚集成不同形狀的群體生活。按流行理論,當雙筆石類滅絕后,留給新筆石類的是沒有競爭對手的廣闊生存空間,它們理應快速進化、占領新的生態(tài)域。然而研究者在分析了183個正筆石群體后發(fā)現(xiàn)事實卻并非如此。正筆石在地史上持續(xù)了900萬年,豐富的化石使得研究者可以精確追溯其進化歷程,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大滅絕后并不存在適應性輻射。盡管確實有新筆石類群的新種在大滅絕后出現(xiàn),但其變化程度極小,直到200萬年后它滅絕也未見大的改變。相反,在大滅絕前,正筆石類的進化速度都要快得多。
Neograptine進化遲滯現(xiàn)象可能受協(xié)同進化的物種控制,因為后者需要在滅絕事件后的環(huán)境中耗費一定時間來恢復。也有可能是新種并沒進化出優(yōu)良性狀,因此無法輻射,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非適應輻射(non-adaptiveradiation)。第三種原因可能是由于正筆石復雜的生長模式在某方面阻礙了其適應輻射的過程。另外研究者還指出,兩類正筆石類群不相同的生活習性可能是導致其命運不同的原因。(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