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一次會議上,科學家們探討了復活已滅絕動物的問題,目前列入討論名單的包括渡渡鳥和白氏斑馬等24種已滅絕動物。研究人員說,由于恐龍DNA過于古老,他們十分確定不會出現(xiàn)現(xiàn)實版的“侏羅紀公園”。
科學家們還討論了選擇復活何種動物的一系列標準,如物種是否有重要的生態(tài)功能,是否受人類喜愛。他們還探討了復活動物的可行性,如是否有良好的DNA樣本或胚胎細胞樣本來復活這一物種,以及復活后的物種能否融入新世界。但復活滅絕動物的成本高昂,同時復活已滅絕物種也面臨一系列技術(shù)和道德難題,如科學家如何得到已滅絕動物可用的DNA樣本以及是否應(yīng)該這樣做。據(jù)稱,10年前來自法國和西班牙的一個科學家小組成功地復活了一只滅絕的野山羊,但是它僅存活了10分鐘。
隨著基因工程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存留的DNA片段有可能最終使滅絕的動物復活。還有一些滅絕動物的DNA實在太過古老而無法恢復,這意味著它們已經(jīng)徹底滅絕,如恐龍等動物。為什么要復活那些已消失的動物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可以用來回答另一個問題,即為什么我們要耗費大量精力保護那些瀕危的物種?答案是相同的: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不斷減少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推進防止動物滅絕的科學研究,并避免人類過去曾犯下的錯誤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