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漯河3月20日電 (記者 門杰丹 王帥)一把鐵鍬,一把鐵耙,無論春夏秋冬,嚴(yán)寒酷暑,他都在村道上反復(fù)修補(bǔ),20年來,沒有獎勵,也沒有榮譽(yù),這位普通的6旬老人用樸素的行為默默詮釋著“現(xiàn)代愚公”的感人故事。3月20日,記者趕赴漯河市臨潁縣大郭鄉(xiāng)五龍廟村,近距離地和這位憨厚的老人進(jìn)行了心靈的零距離接觸。
五龍廟村是一個比較貧窮的村子,北鄰其它村落,其他三面村民出行常走的三條路都是土路,20年前,只要遇到雨雪天氣,道路都泥濘不堪,上幼兒園和小學(xué)的孩子們都出不了門,家長得背著抱著,拖泥帶水的,非常不便。同時,因為路不好,鮮有商販來收購農(nóng)作物,即使有商販來,也往往把價格壓得比較低。另外,村西一家工廠的生產(chǎn)也受影響,雨雪天氣,工人無法正常上班。村道的問題,困擾著村民。
“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咱也沒有啥本事,就想著填填土,平平路,給老百姓服個務(wù)。”朱松山說,他從外地工作下崗回家后,開始修補(bǔ)這些村道。從路邊挖些土,填到路面坑洼處,填平夯實后,讓過路人再踩踏結(jié)實?;畈⒉粡?fù)雜,單調(diào)而重復(fù)。只是他自己也沒想到,一干就是20年,期間僅鐵鍬就用壞了34把,鐵耙也換了3把。
“修路的家伙什,都是他自己掏錢買的,從來沒跟村里要過錢。”村支書黃合昌說,2008年,村東路上一個小橋壞了,他還自己出錢買來紅磚、沙子、水泥,請匠人修橋。后來,村里給他報銷費用,他說啥也不肯。
如今,學(xué)生上下學(xué),村民下田勞作,村辦工廠工人上下班等,全都指望著朱松山修的這幾條路,雖然這幾條路加起來長度還不到4公里。但因為是土路,有時候剛修過,就有可能被雨水沖壞了或被車輛壓壞了,就得重修,所以,他就每天扛著鋤頭在路上轉(zhuǎn)悠,一遍遍輪流修護(hù),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
“他修這個路,中間高兩邊低,不存水,現(xiàn)在走著很方便。”黃合昌說,朱松山修路年數(shù)多了,身體也累出了毛病,一直在吃藥治療,就這修路也沒有停下來。“堅持了20年,太不容易了,村里人都很感激他,他給村里樹立了榜樣,值得全村人學(xué)習(xí)。”
在五龍廟村,提到朱松山,村民們都眾口一辭,說他是老好人,從心底里對他表示佩服和敬重。因此,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大家自發(fā)地把他修的路叫“松山東路”、“松山南路”等。
采訪中,記者在朱松山家中看到,他又買了兩把新鐵鍬,以前用過的舊鐵鍬還有兩把放在家里,鐵皮都磨掉了一半。由于常年拿鐵鍬平整路面,他的手上結(jié)了厚厚的繭子。他說:“近來身體不好,壓力也很大,不知道身體能扛到啥時候。”不過他表示,只要有口氣,就會繼續(xù)修,把路修到底。在他看來,修路已經(jīng)成了他份內(nèi)的事,放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