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在網(wǎng)上各地堵車“趣圖”中,戲稱西安的紅綠白三色車輛在某個十字路口幾乎堵成了“一桌麻將”。西安市“緩堵保暢”的大幕隨著43條措施于去年開啟,效果很快初顯,但徹底消除這一“頑疾”并非易事,人們?nèi)圆粫r地要被堵到“冒火”。對城市交通擁堵,西安所做的工作有目共睹,取得的效果也不容置疑。但入冬以來,西安的交通仍不是很“給力”,特別是早晚高峰的時候,堵車尤其嚴重。如何“緩堵保暢”并保住“緩堵保暢”的成果,如何讓成效更明顯,日前,記者專訪了多位專家學者,以探索“緩堵保暢”的新招。
“早上九點從紡織城拉乘客到太白小區(qū),途中堵了近一個小時,半早上才掙了幾十塊錢。你今天生意咋樣?”11月25日下午,出租車司機小劉打電話給同行,當?shù)弥星闆r與他差不多時,小劉嘆了口氣道;“很多乘客一上車就說自己有急事,路上遇到堵車還抱怨司機,我們其實更著急,我們也想安全快捷地將乘客送到目的地,一天多拉幾個乘客,多掙點錢。但是不管走哪條線路,都可能遭遇堵車,沒辦法。”與出租車司機們的“吐糟”相比,私家車主王霞覺得自己對堵車之苦更感同身受:“下班時分如果朋友們約好聚會,基本上沒有準時趕到的,遲到半小時已‘神速’。如果有哪位朋友遲到得‘離譜’,我們看她的微信就知道肯定又堵車了。”王霞說,路上堵車排起的長隊,已經(jīng)成了她朋友中“有車一族”在微信中必曬的“單品”之一了。
控制小車密度
引導市民提高“利他”意識
不少人認為,大城市堵是必然的,是難以徹底解決的。人和車的矛盾、車與路的矛盾,城市擴張與道路擴張的矛盾似乎越來越不可調(diào)和。果真如此嗎?
西安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知名學者鄭升旭認為,貌似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實際上反映了我國公路資源與需求之間的落差。我國地貌條件是山地居多,有些山地不適合建公路,在有限的可建公路的空間,要容納更多的車輛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我們國家不適宜于普遍的“小車交通”,承載空間不夠。所以我們應當適當?shù)乜刂菩≤嚁?shù)量和通行。
“可通行的地域是一種公共資源,從‘先占取得’的法律角度上講,在我們國家是先有自行車在馬路上行駛的,自行車就有優(yōu)先權。占用自行車道,就違背了‘先占取得’(包括使用權的取得)的原則,而我們卻將大量的交通資源給予了后來的小轎車,而縮減了自行車的通道。這從法理上講,也是違背公共資源的分配原則的。”鄭升旭說,談起交通緩堵保暢,也可以算一筆賬:自行車所占據(jù)的道路空間、公交車按人均比例所占用的道路空間、地鐵所占用的道路空間,應當是最經(jīng)濟、最現(xiàn)實的,應作為城市交通重要的發(fā)展理念。
“從國際上來看,這是先進、是現(xiàn)代化,而不是落后。‘開私家車’其實是一種被誤解的時髦。自行車既可以節(jié)約交通資源,又可以鍛煉身體,正如前人所說,可以‘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我們何樂而不為呢?”鄭升旭認為,應當恢復“自行車王國”,而不是“小轎車王國”。
在現(xiàn)有的交通狀況下,如何緩堵保暢?鄭升旭認為,重點是廣大通行者道德水平與法制水平亟待提高。我國也有交通車輛密度很高的城市,他們基本做到暢行無阻,除了交通管理者將“管理和疏導工作細化到哪怕節(jié)約一秒鐘”之外,對于通行者來說,尤其是對于機動車駕駛員來說,又有非常嚴格的法律管制。“對駕駛員的限制就是對廣大同行者的便利,這一點我們從醉酒駕駛入法所起的顯著效果就可以發(fā)現(xiàn)法制的強大作用。”鄭升旭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有通行者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亟待提高,尤其是在沒人監(jiān)管情況下的自覺意識。這既屬于一種習慣、風氣,也涉及其他精神自律方面的意識。